本报就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刊发长篇报道(见2014年11月20日本报头版《开创“舌尖安全”的新时代》)后,农业部和浙江省多名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为贯彻批示精神,近日,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座谈会,邀请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代表等,就“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展开深入讨论。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刘新建议,浙江应当抓住机遇,围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这一目标展开系统规划,落实对人、财、物等的配套政策,同时将农产品合格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美丽乡村、生态省建设等项目中。他认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管住出口和入口,这其中,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产地准出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十分关键。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产品质量追溯是一种有效管用的监管模式。
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嫔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创新监管方式,或可运用大数据,对检测技术、技能培训、安全风险评估等进行集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同时,必须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杆杠作用,推动工作,最终实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
在杭州市农业局质监处处长张祖林看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有效监管,加强基层政府属地管理的责任落实也尤为重要,应当将该项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对出现重大安全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当前基层监管队伍的力量十分单薄,为此,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重心和力量配置必须下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人做事、有能力干事、有经费办事”。
座谈会上,许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倒逼机制,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生产源头解决好“产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政府完善工作机制,打通监管链条,不断强化基层监管力量,解决好“管出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