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户、农协、村社三主体的农业模式

网友投稿  2014-10-13  互联网

 

  引言、一位典型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素描

  张中农是中国北方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专门种地,村里务农的人老中青都有,种地基本和城里打工收入差不多。

  张中农承包了村里的三十亩地,他种的田是完整的一块。村里对全村土地进行了整理,把原来的小块土地调整为600个方田,这样增加了不少土地面积。村民会议上根据每块土地的大小、肥瘠、远近议定了承包费,承包户的承包费要交给村里,扣除一些必要的公共费用后,再按村民人头发放。村里还组织修缮了多年失修的水利设施。

  张中农参加了农民合作协会办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现在,除了化肥外,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都不能使用了。化肥使用量大概只有以前种植同样面积土地的三分之一。张中农不仅要种一茬小麦和玉米,他还养了10头牛。养牛的饲料主要是青贮秸秆。牛粪用来生产沼气,沼液则是控制蚜虫和红蜘蛛的 “农药”,还有叶面肥的作用,沼渣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张中农还养了一些鸡和鹅,因为地里除虫是用物理方法,使用诱虫灯和粘虫板,虫喂鸡。牛粪还养蚯蚓,蚯蚓也喂鸡,喂完蚯蚓的牛粪是更好的肥料。养鹅的一个作用则是到地里除草。地里套种了大豆,用来固氮。张中农自己也要到地里人工除草,这是最累最花功夫的活了。

  农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一回事。农协每乡或每两个乡必有一家,且只能有一家,县里省里直到中央都成立了农协。

  张中农生产的粮食、肉牛、鸡、鹅、鸡蛋、鹅蛋等等都是卖到农协。县农协办了肉牛和柴鸡加工厂,县农协在好几家城市都开了农产品超市。农协里有技术指导员,经常来村里,种养殖过程中一些问题可以找他请教。现在张中农只用农协提供的化肥,便宜还好使。张中农买牛犊和建设秸秆青贮池时,到乡农协的资金部贷了款。贷款手续很简单,利息也低。另外,农协在每个乡都有农资店,农资店还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原来村里日用消费品假冒伪劣横行的情况少多了。农协从供销、加工和金融方面赚得的利润,大部分都要返还给农户,按照每户的交易量计算,这块占了张中农收入的四成左右。

  张中农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在乡里上初中,放学后还能帮助做些农活。小孩子在村里的幼儿园,幼儿园用了村集体的地皮和房子,农协也给补助了一笔钱。幼儿园老师有两个村里上幼师的女孩子。张中农是个孝子,为了便于照顾父母也是他坚决回到村里的理由之一。张中农要照应的老人可不止父母,还有伯父两口子等,子女都在很远的地方。

  到了晚上,张中农有时候还要在村里的篮球场打篮球。村里的篮球场是露天的,农协出钱修的。冬天到了,乡里的农协组织舞龙舞狮表演,这是多年没有的事情了。

  张中农的村庄是有经济活力、完善公共服务与文化生活的功能完整的宜居社区。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千千万万的李中农、王中农,他们和张中农有着大同小异的生产和生活。

  上文通过描述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观地表达了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合理发展模式,有四个关键词:农户、农协、村社、村庄。上述当然不是现实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模式。

  在上文的叙述中,涉及到若干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农业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为什么中国要坚持小规模农户多种经营?传统与现实中,中国小农经济面临的真实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村社土地制度?为什么要建设综合农协?为什么已有的专业合众社法框架下的合作社不解决问题?中国农民是纯粹的农民吗?中国的村庄的特点、前途和存在意义如何?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优点与改造的迷途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特点为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土地多种经营。“落后”、“没有前途”一直是主流的共识,所以要“改造”或“消灭”。这些见解,影响了中共建国后一系列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方向往往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相反,如不管是集体农庄还是农业公司追求农业的集体生产而非家庭经营;如鼓励扩大单位土地经营规模而非小规模精耕细作;如强调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而非多种经营。

  (一)、为什么农业生产宜于家庭经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农业集体化运动,实际上做了三件事:集体生产;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或村社土地制度;成立公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载体。但是,在农业集体化理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那里,农业集体化的理由却主要是第一件事。他们认为发展组织化经营的大农业,理应比传统的小农经济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产量,更加有利于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当时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对于农业生产,不能忽视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的规律,将只有在第二三产业中的规律浪漫地不适当地套到农业上面。这就是对农业所谓规模经营、专业分工的想象。由手工作坊到工业生产线大批量生产同质产品,这意味着同样的产品现在可能只需要原来几十分之一的人工和时间。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工协作的效益很弱。农业的产品并非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和动物,农业的规模经营不可能改变这个基本的事实。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周期即使可以人为缩短,也极其有限。农业生产是在广袤大地上进行的至少延续数月之久的活动,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延续性的工作,时令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劳动,但是不同种类的农业劳动可由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上完成。而在同一时间段,在所有的土地上都是做完全同样的劳作。基本上,农业劳动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协作的必要性不大,同时,农业劳动因为是长时段养活物,深受气候和其他意外因素影响,在中间时段计量劳动绩效和监督很困难。

  (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降低土地产出率

  扩大单位土地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将中国小农改造为美国大农,被一些人视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法门。

  黄宗智的研究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劳动力和土地的配合角度来说,美国的模式是比较“粗放”的、单位劳动力用地较多,单位面积用劳动力较少,因此其单位劳动力产量较高,但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较低。1970年美国一个男劳动力种2475亩地,日本30亩。美国每亩的产量在1880年是日本的六分之一,到1970年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国农业的要素组合意味的是,每劳动力产量(以小麦等数计算),亦可以说是“劳动生产率”,远高于日本。[①]

  就实物产出而言,中国土地利用效率远远高于美国。我国传统农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迄今为止,我国仍是世界上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势崎岖的耕地多。我国有18亿亩耕地,实际上大约只有6亿亩是大片平坦的耕地,可以进行单位大规模经营。南方一些高低不平的耕地,一千亩倒有两千块。贵州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没有平原,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的耕地多为坡地和梯田,即在平缓的山坡上修成一层层的平坝,平坝再切割为小块田块,这种狭小、错落的坝子田就是贵州农业的基本形态。贵州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7亩,但是,近年来贵州的粮食自给率在90%左右,肉类、蔬菜、茶叶则能够大宗输出。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经营农业,那么贵州还能有多少农业存在?

  如果中国农业美国化了,勤劳、智慧的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许多独特的种植技术和地力培肥技术将消失,农产品总产量如何将会大幅降低。

  (三)、中国小农的多种经营与生态循环农业传统

  美国农业是高度专业化的。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也就是一个地区只生产一种农产品,一个农场也只生产一种农产品。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则是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传统上,中国小农经济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甚至流通。严格来说,传统上中国就没有美国农场主那样纯粹的农民,只有住在村庄里的人,从事多种行当。

  中国小农的多种经营,又和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循环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的农学家富兰克林·金(F.H. King)《四千年农夫》。[②]书中极力赞扬东亚的传统农业。金观察东亚三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高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并为此不惜投入劳动力。金在书中多处讲到有机肥的好处,其中最强调废物利用的重要性,在东亚,人粪尿、家畜粪尿、草木落叶等等废物都不浪费而是当作肥料归之于土,这就是一种循环利用。在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仅有几个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

  李伯重发表了有关明清江南“生态农业”的重要论文。[③]他指出,“生态农业”是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中出现的一种针对现代农业弊端而提出的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业理念,英国农学家沃星顿(M. Worthington)所作定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特点是“顺应自然”与在较小范围内的“自我循环”。作为“生态农业”经营形式的小型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16—17世纪,江南“生态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并且逐渐普及开来。

  生态农业和小型多样化经营紧密相关。只有多样化经营,才能实现充分利用资源。阿尔铁里在谈到生态农业时强调:“生态农业的首要原则, 是农业活动永远要多样性, 决不要单一种植”[④]由于不同作物都有适合自已的生长条件,农民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最有利的生产活动,将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等植物性产品,而且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多样化生产彼此结合,建立起连锁关系,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污染。某种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如猪、鸡、羊、鱼的粪便或枯桑叶)可作为另一种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循环利用,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比普通的农业方式,生态农业在土地产出率、农户家庭收入方面要优胜。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计算在不新增劳动力条件下产量也增加,不过总的劳动投入增加,所谓农闲不闲,老少皆忙。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农户增加的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不投入因为生态农业而增加的劳动中,是不是仅仅闲着而已。[u3]

  无独有偶,除了富庶的江南和珠三角,中国各个地方都有因地制宜的生态循环农业,例如在西南地势崎岖不平山区的侗族农业。

  中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多种经营,达到了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效果,充分利用了资源,保持了地力,对环境友好。这种农业是勤劳农业,劳动投入总量大;多种经营导致每种产品数量有限,使得小农对接市场进一步困难。

  (四)、中国农业文明的优势

  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有着独特的优点,尤其适合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其他条件。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是一个严峻的政策问题。如果我们要坚持粮食的自给,在源头上保障中国人的食品安全,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坚持家庭小规模多种经营农业模式,因为这是精耕细作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的前提,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提。

  现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最大的污染源,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只有精耕细作生态循环农业,才能在源头上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土地产出量最大、环境污染最小的模式。另外,考虑到我国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巨大缺口,已经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不依赖或少依赖化石能源的粮食生产,才是粮食的实质自给。所谓粮食的实质自给,是指粮食生产过程是在国土内部的封闭循环,关键投入物不是来自外部。朝鲜的经验表明,需要进口化石能源的国家搞了美式农业,一旦石油进口断绝,粮食将出现崩溃性减产。

  将中国传统农业模式视为落后,美国农业模式称为先进,是误导性观念。美国的农业成就,仅是使用工业方法开发土地和利用化石能源而已,不能离开丰富资源前提。此种农业类似于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发展,而非德国的工业化成就,只是低端的工业技术应用,称不上先进。传统中国农业倒有真正的技术创新。就普遍意义而言,中国农业模式,才是全球先进或普适的模式。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0-13/6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