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千年药乡药材降幅近50% 一亩地普遍亏2千多元

网友投稿  2014-07-02  互联网

 

  【千年药乡药材价格周期性暴跌,过山车行情缘何品频现?】去年昂首阔步向上走的中药材价格,今年以来跌势持续不断。甘肃宕昌县被称为千年药乡,记者来到了当地的一个中药材交易市场,发现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的平均价格跟去年相比,降幅接近50%。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药材周期性暴跌,为什么药贱伤农再次上演?

  去年持续上涨的中药材价格,今年却出现了绵绵跌势。前不久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甘肃省宕昌县,这里是千年药乡,也是我国党参和当归的主产区之一,来看看记者在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发现。

  一亩地普遍亏损2000多元 当归党参价格突现下跌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是您的党参是吧?多少钱一斤?今天的价钱。

  药农:价钱很低,二十(每公斤)。

  记者:二十几?

  药农:二十整。

  药农:前几天(大货)能卖50(每公斤),今天的价格是45、46。

  甘肃省宕昌县理川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每逢农历的三五八,附近村庄的药农都会前来赶集,早上6点,天刚刚亮,药农们就推着小车,载着晒干的各种药材,到这个集贸市场来卖药材。

  药农:卖了好几次了这一车,就是价格不行。现在一公斤给24元。各样都降了,样样都降了。

  记者:所有都降了。在这等多长时间了?

  药农:一早上就来了。没人给(开)价钱。

  不少药农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的行情完全不同于往年,党参、当归等中药材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党参的价格下跌幅度最大,超过80% 。

  药农:去年(每公斤)卖一百二三十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去年一百二三,今年二十。那(降)80%还多呢!

  药农:今年好党参卖个四五十元,不好就卖个十来块钱。

  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截至5月份,甘肃党参、当归、黄芪等8种主要地产中药材的统货市场平均价格为19.7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38.87元/公斤下降19.12元,降幅达49.22%。在中药材大幅度降价的同时,药材种苗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其中党参、当归种苗价格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82.67%和85.24%。

  药农:像去年成本大,去年成本就五千多块钱(每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今年能卖回成本吗像这样?

  药农:今年成本卖不回,今年赔钱。

  记者:这个价能卖多少钱一亩地?

  药农:一亩地像今年能卖两千多块钱。

  记者:那成本五六千,还赔个两三千。

  药农:赔两三千块(每亩)。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集市上看到:由于中药材种植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很多药农都不愿意贱卖自己的药材,但是收购商给出价格都很低,要经过很多讨价还价的回合才能成交。

  收购商:想卖不?

  药农:你给多少?我想卖。给多少(每公斤)?

  无论买卖双方,谁都在试探对方底线,不愿意先说价格,一番等待之后,这位药农,最终还是先开了价。

  药农:30元(每公斤)。

  收购商:30元,哪可能?

  这位药农说,即使这个价格,他一亩地也要赔三千元,不过收购商在看了他整车的货之后,还是拒绝了这个价格。

  收购商:这小把有几把?

  药农:两把。

  收购商:两把怎么成三把了?你也不诚实。

  又过了十多分钟,他们最终谈妥了价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最终价多少钱(每公斤)。

  药农:25块钱(每公斤)

  这整整一小车的党参,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成交,过磅之后,夫妻俩总算拿到钱了。

  药农:700元,不想卖也得卖。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存不住了

  药农:时间太长不行,就生虫了。

  这个药农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已经来集市好多次了,每次要不没人买,要不就是给的价格特别低,今年他家比去年又多种了一亩地的党参,眼下又到了药材拔草的季节,家里很多农活要干,所以他们卖出去好踏实整理新一季的党参。而另外一些药农,则选择了继续等待。

  药农:卖不掉。

  药农:反正是六点出来,现在是八点多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好卖吗?能卖掉吗?

  药农:不好卖就是。

  记者走了一圈下来,发现今年党参当归赔钱已成定局,药农们大多唉声叹气,记者在市场上遇到了李子泉,他是理川镇下街村的一个药农,今年60岁了,是家里种了5亩药材,不过至今一点都没有卖出去。

  甘肃省宕昌县理川镇下街村村民李子泉:没人要,就要再拉回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这一车拉去几趟了?去集上?

  李子泉:四个集了。

  记者:赶四个集都没卖掉。都是给多少钱?

  李子泉:头一个只给12块钱(每公斤)。

  为了进一步了解药材种植的情况,记者在次日来到了李子泉家。 李子泉一早就推着小车,到集市上卖药材了,而他的儿子李早春则在家忙着盖房子。原来2013年“7?22”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时,宕昌也有很多农户家房倒屋塌。

  记者:总共几间房?

  李子泉儿子李早春:九间房。

  记者:现在倒还剩下两间。这次地震你们损失了多少钱?

  李子泉儿子李早春:自己家的没算,反正主要房子,房子没了,你盖房子就得30万块钱。

  九间房倒塌了七间,现在一家人吃住都在仅存的两个房间里面。这个房间也变成了厨房、卧室、餐厅。

  记者:地震了之后就这样?

  李早春:没办法。

  记者:住得下吗?还有两个孩子。

  李早春:我们四个人住那一间,我爸我妈这这间。

  记者:六个人住这两间。

  由于药材都没有卖不出去,李早春一家特意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用来储藏药材。一整季的药材,一点都没有卖出去,等于这个家庭一整年的收入为零。眼下又在灾后重建,花销也非常大。

  记者:现在建房子得多少钱?

  李早春:几十万吧。

  记者:就这一个两层。

  李早春:因为啥(材料)价格都高了。

  灾后重建,却又遇到中药材价格暴跌以及家庭遭遇不幸,李早春告诉记者,幸好有政府给与了一定的补助,但是一家人依然有难关得咬牙度过。

  记者:那你今年就等于没有收入了?

  李早春:没有收入,有啥收入。

  记者:盖房子怎么办?

  李早春:盖房子政府不是重建给点。

  记者:政府补助了多少钱?

  李早春:政府给了2万块钱。哎,没有办法,借着花。

  记者:借着来。

  李早春:借点,没办法。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李早春的父亲李子泉,从集市上回来了,看着一车又拖回来的药材,李子泉一脸的无奈。在他们村子的路口,记者遇到很多从集市上归来的药农。

  药农:我家剩的多着呢!

  记者:你家还剩多着呢?卖不掉,没人买。

  药农:卖不掉。

  记者:一公斤赔本四十块钱。

  药农:一公斤现在卖二十几块钱。成本是五十多六十块。

  记者:成本一公斤六十块钱,现在只能卖二十块钱。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吗?你们村都是这样吗?

  药农:都是那样。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在宕昌县,种植党参和当归的药农损失最大,去年当归每亩收益可以达到一万元左右,而今年一亩地不仅不挣钱,反而要亏损2000到3000元。正像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那样,当归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从50多元降到20多元,即便价格腰斩,一车车的药材还是卖不出去。现在,不仅药农的日子不好过,收购商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因为之前收购的药材也大量滞留在手中。

  药材大量滞留手中 收购商一筹莫展

  张玉荣是宕昌县的一个药材收购商,干这一行6年多了。记者到她家的时候,看到满屋子都是党参和当归。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像我这个货,今年我的成本收的时候是湿货,它就是成本做起来是56块钱,今年有买的人给我说了,它是20块钱,像55块钱能卖到20块钱。

  张玉荣说,今年党参她总计收购了11万元的货,现在卖不到5万元了。再算上当归,黄芪等药材,赔得就更多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赔多少钱今年?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今年我赔10万块钱。

  记者:投入多少钱?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投入20多万吧。赔钱,今年做的什么都赔钱了,什么东西都赔钱。

  记者:你收的怎么还会赔呢?你不是刚收的货吗?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那个是水货,这个收是农户的干货,这个收是挖下来湿的,我自己做成成品。

  原来这些药材收购商,从党参采挖开始,就有人收购,刚刚从地里面采挖出来的党参称为湿货,有些药农为了省去晒干的过程,会选择销售湿货。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这个就是8斤到7斤半左右,干1公斤。

  记者:你收湿货是多少钱1斤?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我收的是7块多到8块2的货,加上人工,小工,做起来就是8斤,就是60多,最低就是60多。

  记者:1公斤就是60多,现在一公斤能卖?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这个能卖就是20多,最高能卖25块钱,赔三分之二。

  张玉荣说,从过了农历年之后,党参和当归的价格就一路下滑,原本以为降一段时间,就会回升呢,没想到一路暴跌,现在看着这一屋子的货,她就难受;而更让她发愁的是,一个月之内她必须把这些货,全部销售出去。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能放到明年吗?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不能放这个。

  记者:今年不管赔多少都得卖?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都得卖,马上卖,7月份(最晚)。

  张玉荣说,在前几年有很多人会用硫磺熏,保质期就可以延长到两年,不过这两年宕昌县为了提高药材的品质,严禁使用硫磺熏蒸任何中药材。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国家不让用硫黄,我们就这样做,这个药就是本质的,没有硫的。它里面现在这个头上就有毛毛,它就准备出虫了。

  记者:这些一有毛毛就不能放了?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对,这有的。可以给你找一个、比一下。像这个、像这个,这个就是虫了。像这个,你这么放着你看。

  张玉荣说,为了减少损失,她现在只能挨村串户的收购干的党参和当归,这样可以摊薄原来收购湿货的一些成本。

  记者:你们最远的村能跑多少公里?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最远的村我有跨县,有时候去漳县,有时候还去武都。

  记者:最远多远?

  药材收购商张玉荣:最远100多公里,150公里。

  很多收购商和张玉荣一样,也是到村里收购药材。

  记者:你们今年是不是都是这样来收药材?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就是这样。

  记者:先挨家挨户去问价格?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确定好了我们把大车开过来。

  张志录做中药材收购商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跑个十家八家药农,能成两三家生意就算不错了,因为药农们大多都接受不了今年这么低的价格,要不就是开出高于市场价好几块,要不就是打算再等等看,因此真正把药材卖出去的药农并不多。张志录自己寻找了几家药农没有成功之后,他就找了一个当地的熟人,带着他们去药农家。如果成交,他们还需要给这位领路的一些报酬。随后他们找到了一户种植当归的药农。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价钱呢?

  药农:价钱你给。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你说多少?

  药农:三十七八。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这怎么能卖三十七八?

  药农:你给多少?

  药材收购商张志录:把小货算上二十四。

  记者:价格你们谈怎么样?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7-02/64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