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农业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加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力度,资金规模从5亿元增加到6亿元,增幅20%。与此同时,今年扶持政策重点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倾斜,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通知》规定,今年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范围为2014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保鲜库和烘干设施;补助对象为承担项目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每个专业合作社补助数量不超过5座,每个农户补助数量不超过2座。
在我国,由于保存不当等原因,每年收获上来的农产品损失惊人。相关数据显示,仅以粮食为例,我国每年产后损失率超过8%。
从2012年起,为改善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同时也为均衡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我国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两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0亿元资金,带动地方和农民投资23亿元。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设5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86万吨、果蔬贮藏能力67万吨、果蔬烘干能力43万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效果。
一是减损增供、促进增收。农民建设贮藏、烘干设施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至20%、15%至20%、20%至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当于每年多增加27.5万吨产量,错季销售还可提高售价30%至50%。二是提高质量、促进加工。实施科学贮藏后,马铃薯存放3个月至4个月不长芽、不皱缩,苹果、胡萝卜等果蔬存放5个月至6个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库(窖)时的品质和外观。同时,延长了原料供应期,拉长了加工企业生产周期,减少了加工企业建设数量。三是均衡上市、促进销售。西北、华北、东北等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销售期从不到半个月延长到了7个月,实现错季择机销售,调节了市场供求。四是增强预期、引导生产。农民有了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种植鲜活农产品不再担心卖难、价格不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