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以来,我国蔬菜价格持续走低。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价格已连续11周下降。另据农业部对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监测,4月上旬20类蔬菜平均地头批发价为3.58元/公斤,环比下跌0.8%,同比下跌6.3%。
当前蔬菜价格走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天气向好,有利于蔬菜单产提高。二是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增加了蔬菜的上市量。总的来看,2001~2012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5000多万亩;具体来看,今年3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的在田蔬菜面积达到了121万亩,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6%。三是蔬菜产地重茬上市,加剧了市场供给量猛增。
理性认识菜价波动
蔬菜价格波动是多方面因素造成,各种因素的加和作用与非加和作用,更是加剧了波动的频率和波幅。但是,蔬菜价格的波动也有其合理性,需要我们辩证地、科学地认识。
菜价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表现。在市场经济尤其是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主要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反映了产品的稀缺程度。蔬菜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统一,来自于自然的风险和经济的风险共同作用于蔬菜生产,其生长周期短,易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以及一些突发灾害的影响,且种植面积也通常取决于上期价格。因此,蔬菜供给经常会发生变动,而需求一般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引起价格波动,反映了价格机制的形成过程。
当前蔬菜价格总体仍在正常波动范围。蔬菜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研究表明,一年中蔬菜价格呈现出典型的V字型波动,即第一季度上涨,第二季度逐渐回落,第三季度开始反弹,第四季度趋向稳定;其中,也不排除个别品种在个别地区出现剧烈波动。当前菜价波动仍处在正常波动区间,与2009~2013年同期的波动趋势和幅度基本一致;而个别的品种如叶菜等价格巨幅震荡,属结构性变化。
生产者和消费者应适度宽容价格波动。菜价波动具有其合理性,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形式,也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保障。“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永远是“难兄难弟”,构成了一个循环陷阱。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应保持适度宽容的心态,理性面对。诚然,政策扶持、价格调节仍是必备手段,但要在市场规律的条件下灵活运用。
维持菜价基本稳定须多环节着手
菜价波动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冲击。因此,保障蔬菜有效供给、维持蔬菜价格基本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生产、流通、消费多环节着手,多措并举,构筑长效机制。
坚持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近年来,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营养与健康将成为食物发展的主旋律,蔬菜在食物与营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依据城乡居民的营养需要,合理安排蔬菜生产,包括蔬菜的产地、面积、品种、上市时间等,实现蔬菜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匹配、品种匹配、空间匹配和时间匹配。展望未来10年,我国蔬菜在“量”上略增,在“质”上、结构上将会显着提升。
探索推进蔬菜产业支持政策。蔬菜产业从田头到餐桌、从菜农到市民,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建立综合的扶持政策。继续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争取年内出台考核办法;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我国蔬菜调控目录制度,提出全国的“调控目录”以及地方的“指定目录”,探索创立蔬菜价格稳定基金以保证调控目录制度的运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总结目前个别地方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制度、蔬菜最高限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试点、再总结、再提高,然后予以适时推广。
不断强化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工作。要运用信息化的技术与手段,将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物质流”转变为“信息流”,做好蔬菜供需信息的采集、处理、服务与发布工作。开展菜农种植意向调查,前移调控关口,做好产前指导;根据蔬菜主产区、主销区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增加蔬菜的监测点数量、监测频率,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整合现有蔬菜信息资源,形成公开、透明、统一、权威平台,建立蔬菜供需撮合系统,推进产销对接;充分运用蔬菜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开展智能分析,做好蔬菜信息的预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引导生产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