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4-23  互联网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以文化产业为智慧城市服务,主要渠道是发展以公共文化建设为诉求点的县域文化。在县域文化产业的布局中,应充分注意到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与地域文化的共同性,形成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文化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构建社会主义的稳定城乡文化产业结构。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注意空间布局上的双向性,打破城乡二元制发展格局,走一体化发展道路,将县域文化产业与乡镇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交流与融合,确保平衡发展,避免在城镇文化发展规划中大幅度向城市倾斜,忽视乡镇特点的模式。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综述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一是依靠科学发展观,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实现城乡布局协调合理、城镇风格独特的建设格局;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以城市文化背景为核心,在长期传统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对城市经济和政治产生一定影响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县域文化产业的特征:一是地域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文化的发展与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理念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依附性。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不断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新型城镇化不断深化密切关联,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在智力投资的基础上具有娱乐性,在娱乐中使人受到启迪。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是城市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三是精神性。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凸显了文化作用。为了使城市文化较快发展,人们依据文化发展的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文化产业,保证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项目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相适应,并且把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合理地渗入新型城镇建设之中,借助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新型城镇化的要素与县域文化产业的融合。集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县域文化产业是技术和知识整合后形成的市场产业。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应变性和时效性,为其发展拓宽空间,提高传播的速度,有利于降低文化产业的生产、推广、销售成本。同时,可以提供部分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为新型城镇的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生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了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文化产业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性、创意性和技术性,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与工业、农业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竞争力。以本地现有文化资源为依托。在新型城镇化中,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能够有效降低资源利用中的能耗,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有效地推动了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

  人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高度聚集的人文氛围,形成了新的人文环境,使县域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包括民族、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和社会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体现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人们创造和消费潜能的释放过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集中体现出了人文精神。

  智慧。在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要求下,加强城镇管理和经济调控,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调整城镇经济发展结构,整合文化、经济等资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天县域文化产业的建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城镇产业已经朝着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发展资金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发展资金不足。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建设文化产业设施,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的结果是文化产业规模没有规划中的合理,配置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功能设施不全、缺少档次高的标志性现代化建筑。基础设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与文化产业不协调,科学技术创新缺乏后劲,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城镇发展水平和发展理念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当地厚重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创建和推广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基层政府缺乏将本地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的理念。在城镇一体化的道路上,有的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上过于随意,对文化产业的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造成了文化产业资源的浪费;某些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或停留在表面上,或大肆利用本地现有资源,极力寻找买家,把文化产业发展按市场化资本运作。虽然短期内能够收到一定效果,但是长远看发展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导致效益片面化,不成体系,没有发展后劲,不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品牌观念淡薄,组织结构不健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合理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的意识,缺乏打造本地文化品牌的理念。在文化产业开发中,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或旅游文化基地,不能与周围的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体系。在文化资源发掘中,不能在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文化,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或在品牌开发出来后,缺乏必要的宣传措施,不能有效宣传,不能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实施有效的战略性保护等。这些既是品牌观念淡薄,缺乏品牌塑造力度的结局,也是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阻力。

  县域文化产业构成中,强调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过多,对商品属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能够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性和投资效益性,阻碍了企业进驻文化产业的进程。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部门不思进取,被动地依靠经济的发展维持产业发展,而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和体系构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重文抑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抑制了知识分子参与文化产业、促进其发展的积极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单一,制约了文化消费。

  目前县域文化产业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停留在规模小,范围窄的片面化经营模式上,与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体系相比,缺乏有利的竞争机制。有的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决策失误,资金浪费严重。有的经营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低。计算机技术发达、信息社会化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文化产业资源不断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来自于网络的文化产业宣传资源,但是很多地区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信息体系,不能实现县域文化产业资源受众向网络方面的转化,缺乏互联网上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以人为本,集约化发展。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发展,除了要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和相关财政政策外,还要关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的文化服务需要,在坚持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化、均等化、大众化前提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关键是人的因素,让居民能够聚居在一起,长久地聚居在一起,民有所居,民有所养,民有所乐,县域文化产业就是重要的粘合剂。县域文化产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的社会属性之外,不能忽视其社会效益的经济属性。县域文化产业要存在得长久,发挥其巨大作用,经济效益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要积极寻找县域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临界点,突出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强化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建设中,文化产业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这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集约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要集约,以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以供耕作或其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要集约,不断创造和创新,要求不断推广和升级互联网技术,构建平等高效的交流互助平台。传媒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技术的革新和创造,要实现劳动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效能,运用各种手段,不断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和集约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谋划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谋划发展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新型城镇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城乡文化发展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区域,在保证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必须在实际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情况,准确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该政策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要充分体现行业特征和要求。保证政策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谨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基础脆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要推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大,回报慢,如果缺乏优惠措施,很难吸引投资者。发展文化产业,县域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空间与速度。可以建立发展基金,可以利用银行贷款等方式促进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政府可以放宽贷款标准,提前给予产业启动资金;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选择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贴息等物质上的支持;奖励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企业或个人;政府要加强大型区域文化作品的宣传力度并进行资金支持。

  营造发展氛围,完善运作机制。营造发展氛围。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县乡政府要有所作为,对基础薄弱的文化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创造合适的空间,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比重。市场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要为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完善运作机制。在新兴城镇化过程中,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政府产业发展机制的引导下进行。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为其注入活力,培育好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县域文化产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首先要有合适的文化产业项目和特色的区域产品;其次,要有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一般来说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在企业内部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二是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打造高端品牌;三是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多种营销渠道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实力。只有切实做到这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产业品牌。突出地域特色。县域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最关键的是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显着,才能使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开发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及特色旅游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要深度挖掘县域内已有的文化资源,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形象包装,以质量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把文化因素全方位融入到产业当中。

  打造产业品牌。找准了文化资源的精髓,找准了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就是找准了文化产业品牌的灵魂,找准了繁荣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把品牌理念渗透到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树立市场运作理念,强化经济效益观念,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项目科学整合,合理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强大的产业基础,科学的市场运作,将产生高效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为新型城镇发展的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只有搭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切实保证各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文化产业的结合。县域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与合作,离不开县域的良好发展环境。科学规划县域文化产业的布局,合理控制文化产业的规模及数量,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完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产业的互动,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目的是助动经济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4-23/6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