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网络上下热议的话题。而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一些原本不被关注的议题也开始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按照我的理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其实质是要妥善处理好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和不受制于人的关系,把维护粮食供需短期平衡、长期平衡和可持续供需平衡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关于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和不受制于人的关系,可以凝练或简化为国内粮食产量和进口量的比例关系。这一点在认识上应该没有歧义。由于这个比例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可接受的区间,于是出现了何为适宜的比例关系的争议。人们包括学者在内,任何时候都会有保守、稳健和激进之分,正是保守和激进两方的存在,使更多的人对稳健表示认同或倾斜。
从发展进程看,则是从基于农产品数量安全的粮食供需平衡,走向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粮食供需平衡,再走向基于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粮食供需平衡。由此可见,中央强调的粮食安全,是包括产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所以,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不宜停留在产品层面上,而必须拓展到资源、生态和消费等层面上。相比较而言,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较易观察、较易调整,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较难观察、较难调整,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则介于二者之间。
加强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最近10年,中国粮食连续增产,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193.5万吨,跃上了6亿吨的台阶。随着可支付能力的持续增强,粮食净进口量也在增加。在这两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供需一直处于平稳状态。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也是所有人都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从长远看,我国保障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有一系列有利因素,一是良种更新速度的继续加快,二是有效灌溉面积的逐步增加,三是地膜覆盖面积的逐步增长,四是综合机械化率的继续提高,五是粮食生产集中度的逐步提高,六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和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同时,维护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化肥、农药、地膜等要素价格不断增加。这三个因素都将长期存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中国的食物需求已经跨越温饱,进入吃好和吃健康阶段。今后的粮食安全主要是食物的质量安全。保证食物质量安全,首先要将粮食生产最大限度地配置在肥沃的耕地上,这是生产出健康食物的基本条件。其次要保障市场上的食物的新鲜度,走出过度运输、过度储存、过度加工的误区。再次要对食物生产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消除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行为。最后要开展有效的监管,让所有进入市场的食物都达到食物安全的最低标准,让所有国民都能吃上放心的食物,并逐步提高食物的质量标准。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至于标准更高的食物,可以让市场机制来调节。
加强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现实中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资源层面粮食安全施加了负面影响。传统农业追求的是产量最大化。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全面耕作,把能产粮食的地都开垦出来;二是充分耕作,在能种粮食的季节都进行生产;三是精耕细作,把土地生产力都挖掘出来。然而,适宜农业利用的空间是有限的,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去开垦边际土地和提高复种指数,必然造成粮食生产在水热条件匹配性较差的地方和季节进行,并导致远距离调水和抽取深层地下水等情形。耕地的自然肥力是有限的,片面追求产量最大化,就不得不多施化肥、农药来满足作物的肥力和健康需求,由此导致耕地、水体污染和土壤中营养物质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倘若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要以地下水位下降、水体和耕地污染、土壤营养物质减少为代价,粮食安全维持的时间越长,资源遭受的压力就越大。所以,我们要放弃凡是能种粮食的土地都要开垦出来、凡是能种粮食的季节就要种植的传统观念,要改变把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的休耕扭曲为撂荒的说法。
从长远看,粮食生产能力要比粮食产量更重要。当它们有冲突时,只有在温饱尚未解决阶段可以强调生产潜力开发,超越温饱阶段后,要从粮食生产潜力开发转向粮食生产能力保护,不必为了粮食产量而加大资源压力。粮食供给不足部分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购买国外当年农地和水资源的使用权。
加强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倘若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不断加重,遭受其影响的生态系统总有一天将无法继续成为人类的栖息地。如果适宜人类栖息的生态系统占生物圈的份额不断降低,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差。这种结果决不会因为不观察或观察不清楚而改变。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有资源保障和生态保障的粮食安全。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易观察到的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忽略不易观察到的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相比较而言,产品层面的粮食安全可以借助于两个市场来解决,资源层面的粮食安全可以借助于两种资源来解决,而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所以,生态层面的粮食安全是更重要的粮食安全,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更为重要的责任。
加强消费层面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还同消费有关。我国粮食消费中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自然损耗大。每年因遗撒、霉变、虫鼠害等因素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250亿公斤,农民储粮损失175亿公斤。二是加工损耗大。2011年全国稻谷产量20078万吨,由于加工精度过高,实际生产12015万吨大米,少产出195亿公斤大米,小麦的情况也一样。三是变性损耗大。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总体产能稳定在7750万吨左右,相当于国内玉米产量的47%。深加工不仅把玉米变性为非粮食,还把玉米中的一些营养物变性为污染物,由此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又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四是消费损耗大。现在不仅宾馆、工厂、学校、机构中的食堂里粮食消费损耗大,家庭里的粮食消费损耗也较大。
假如相关措施都落实到位,全国可以减少粮食损耗835亿公斤,加上严格控制粮食变性加工措施,一年可以减少1200亿公斤的粮食消费。这样,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一定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