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粮食增速放缓归咎全球气候变暖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4-02  互联网

  极端气候正在日益加剧人们对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的担忧。

  3月2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度气候报告称,201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六热的年份,全球变暖导致这一年干旱、洪水、热浪和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同样出现。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发布《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体现在降水总体偏多、气温偏高,气象灾害种类多,局地灾情重等。

  原因为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日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如是显示。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托马斯·斯托克表示,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将造成气候系统的继续变暖和组成成分的改变。他断言,未来,热浪极有可能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更长。

  根据常识来讲,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变暖的整体作用却是:这将会降低粮食产量。

  IPCC报告显示,在将来,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产量会减少,收益率也会降低。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段内,农作物产量上涨的幅度会比原本不受气候变化影响要少得多。

  中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由于这些报告的结论出自7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专家,其中也包括中国。重在指导如何趋利避害,管理并减小气候变化风险及其不利影响。

  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显现。此前,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3月份月度报告,2014/2015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期比上年减少1%。这一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期将比上年减少1%,但是玉米产量预期将比上年小幅提高。

  IPCC报告也指出,小麦和玉米是正在被气候变化所影响到的粮食作物,大米和大豆可能是下一个。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国并未出现。

  从2004到2013年,中国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十连增”。具体来说,我国粮食产量在2003年仅有8614亿斤,到2013年,达到12039亿斤。也就是十年时间增加3425亿斤。平均每年增加340亿斤。

  实现十连增,官方将原因归结于,政策利好、北方降水增多、科学抗灾。2013年,由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2%。占全国秋粮产量60%的北方地区,延续了近两三年来降水量偏多的格局,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除此以外,从2004年,中国对粮食,主要是稻谷、小麦,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经过十年,所有价格基本上只翻了一番。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维持平稳运行,这与自身粮食产销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对本报记者称,中国农业实现“十连增”,是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使得粮食产量仍然会增加。

  不过,中国粮食总产量最近三年的增幅在收窄。根据统计局官方数据,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幅为494.6亿斤,2012年降到367.2亿斤,2013年降到247.2亿斤。

  粮食总产量增速放缓,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气候变暖只是其中之一。连续多年的增产也在透支着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另外,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也值得关注。

  此前,湖广、江浙曾经是中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但是,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已经悄然拱手让给东北,变成“东北熟、天下足”。凭借优越的农业生产要素,2011年,黑龙江超越河南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

  马文峰认为,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变化,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也会增加,这个需要防范。但是,从总体考虑,对中国未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倒是不大。

  “这主要在于,南北区域跨度较大,即使遭受自然灾害,也只是局部。除此,没有遭灾的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会弥补受损所导致的减产,总之并不影响粮食总产量。”马文峰说。

  林而达补充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地域的辽阔,生态类型多样,极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所以对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怎么警惕都不为过。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4-02/6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