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更进一步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面对改革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路的诸多挑战,我们将如何夯实前进的基础,怎样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又从何处率先取得突破?不仅攸关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甚至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兹事体大,不可不重!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短短八个字,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可以说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牵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突破口,明确了路径。这既是对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再次强调,昭示了三农事业的崭新机遇,也是对新形势下推进三农健康持续发展重要意义的深刻阐释,更为改革发展全局指明了方向。
三农工作不仅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局工作的基础和支撑。我国有13亿人口,不论其置身何处,人人都离不开农业的滋润与供养。这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核心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全局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只要抓住了三农这个大头、夯实了三农这个基础、补齐了三农这个短板,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发展的底气就会充足、前进的动力就会强劲,我们才可以消弭后顾之忧,才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如此同时,全局主动了,发展向好了,我们也就有了更强的能力、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资源来反哺、带动、支持三农长期持续发展。这正是,施政如弈棋,一子落而全盘活,全盘活则大势定。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全局发展,三农更优。三农工作与全局发展,互为依存,共生共荣。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朝历代,兴衰荣辱都始终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盛世来源于农丰,败亡必因于农衰。漫漫两千年,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着王朝鼎兴或颠覆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施政历程也反复证明了三农对于全局的极端重要性。凡是三农发展好,全局发展就欣欣向荣,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停滞不前。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并且被中国历史反复证明的重要发展规律。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三农本身的属性来看,三农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农业是母亲产业,是我们生存资料的提供者,只有吃饭问题有了保障,民心才能定、社会才能稳、国家才能安、发展才无后顾之忧;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只有他们的钱包持续不断的鼓起,他们的消费才有信心,内需才能扩大,未来经济发展才能持久有力;农村是中国最大的社区,是工业化、城镇化坚实的大后方、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的根据地,只有大后方稳定了,主战场把牢了,文化的根守住了,我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迎接发展中的种种挑战,才可能更加健康、平稳地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谓攻坚期和深水区,意味着一难二险三不确定。因为难,所以需要三农的稳定发展作支撑;因为险,所以需要农村改革突破作先锋;因为不确定,所以需要农业农村发展的稳定作保障。改革必然涉及到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和体制机制的突破,刮骨疗伤、壮士断腕,这都是大手术,会有阵痛、会有压力,各种挑战与阻力亦会接踵而来,迫切需要稳定的局面来保障、坚强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这些都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奠定基础。农村改革本身也是全局改革重要部分,我国改革是从农村突破的,历史上农村改革为全局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未来全局改革主动权也有赖于进一步挖掘农村改革的利好。三农向好,改革方能向好,全局方得主动。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三农滑坡,全局被动。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中期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期阶段,站在现代化的门槛前,着眼于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凸显,三农的基础性地位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如果粮食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吃饭问题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的命门就被人捏住了,我们的发展道路也就失去了根基,中国崛起也无从谈起;如果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不好,老百姓整天生活在“还有什么敢吃”的忧虑中,我们的执政能力就会受到巨大考验;如果农业现代化这条腿继续跛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质量不能提高,我们难免遭遇一些国家相同的境遇,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顺利跨进长期发展的通道。从历史到现实,都在警醒人们:谁忽视了三农,历史就会忽视谁!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时代。从三农到全局,无不展现出我们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愈来愈近的距离。但是,改革道路并不平坦,还有更多困难和挑战等着我们。要想克服更大困难、战胜各种挑战,牢牢把握全局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始终稳稳守住“三农”这个定盘星、压舱石,始终倍加珍惜当前三农来之不易的向好形势,始终坚持争创三农发展的新优势,以三农持续向好、力争更好的发展成果,为争取全局发展主动打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