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供给
政府补贴,农民投保,保住恢复生产的底气
11月中旬,室外寒风凛冽,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焦各庄村蔬菜种植大户马自力的大棚里却暖意融融,“这个棚里种的是草莓,马上就要进入采摘期了;那 几个棚里种的是芹菜和小番茄,都是专供北京城里超市的。”40多岁的马自力笑呵呵地说。他的蔬菜大棚占地350亩,是顺义区保障首都“菜篮子”供给重点扶 持的基地之一。
今年蔬菜的长势不错,销售也不成问题,盘算着一年几十万的收入,老马心情很好。但谁能想到,去年的“7·21”暴雨,几乎让他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会儿水深半米多,100多个大棚淹的淹、坏的坏,蔬菜全部绝收,一场雨让我损失了150多万!”马自力痛心不已。
“多亏上了农业保险,要不就惨喽。”马自力庆幸地说,自己从2009年开始投保了设施险,每个大棚缴纳保费700元,保额3.5万元。“一年1 万多元的保费,前两年都没事,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了。‘7·21’暴雨保险公司给我赔付了67万元,一下子有了恢复生产的底气。”
顺义区是北京市“米袋子”、“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基地,为了提高“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市、区两级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其中重要的保障措施。
“有了农业保险,能让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的时候,保证基本恢复生产,不至于一下子放弃。”中国人保北京分公司顺义支公司总经理张欣宇说。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搞养殖风险大,有时候一场病就能让我们赔趴下喽。”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的生猪养殖户曹学义告诉记者,去年冬 天冷得厉害,自己一个猪场就死了300多头猪,“多亏上了生猪养殖保险,保险公司赔付了6万多元。一头猪的保费35元,养殖户只掏7元钱,剩下的市、区两 级财政补齐,有了保险后心里踏实多了。”
和曹学义的感受相同,广东省番禺区海鸥岛渔民高杰星也觉得多了一重保障。“水产养殖业的风险很大,每次台风或者大规模病害发生都让我们养殖户损失惨重。”高杰星回忆,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让他损失了270多万元,1100多亩水面的鱼苗都冻死了。
2012年底,番禺区试水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试点,高杰星第一批参保,只交了30%的保费,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其余70%。“今年6月中旬,我 发现池塘里的黄鳍鲷大量死亡,赶紧向保险公司报案,经过调查取证,确定了9万元的赔偿金额,差不多是我买鱼苗和投入饲料的钱。”
番禺区渔业协会会长张冀说:“我们主要是赔偿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所投入的物化成本,赔偿款虽然不多,但却给了养殖户再养一次的机会。”
2. 稳价格
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养猪种菜不用担心亏本
为避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北京、上海等地试行农产品价格保险。
“不要求挣大钱,只求价格平稳。”养了20多年猪的曹学义,坦言和疫病比起来,更害怕忽高忽低的猪价。“2004年、2005年的时候,猪价高涨,养猪的人特别多,结果2006年跌到低谷,大家都赔怕了,周边好多养殖户都不敢养猪了。”
今年5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生猪价格保险指数。安华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建忠介绍说,这一险种以国家发改委每周公布的“猪粮比”为参照, 当全年平均的“猪粮比”低于6∶1时,平均值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养殖户获得的单头猪赔偿金额就增加2元,1200元封顶。每头猪的保费为12元,养殖户只 需承担20%,即2.4元/头。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实际上是为养殖户确立了一个最低收益水平,使养殖户即使在价格过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收入水平,从而保持市场供应量相对平稳,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北京市农委的刘容江处长说。
与北京市的试点不同,上海市2011年就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冬淡”和“夏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产品。
36岁的张陈文在上海青浦区种菜已有10年了。“参加蔬菜价格保险最大的好处就是心里有底,不用一天到晚考虑菜价,种菜再也不用担心亏本了。” 张陈文说,今年“夏淡”期间,公司种植的当季小青菜、杭白菜投保2500亩次,保费自己出20%,共支出保费4万余元。由于当时的价格低于基准价,他从上 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获赔9万多元。算下来,有效地弥补了菜价下跌带来的部分损失。
几年的实践,上海市不断完善蔬菜价格保险内容,实行保菜农基本收益、稳定种植面积、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补贴等做法。淡季时确保了市场蔬菜的供应,并保持了绿叶菜价格的基本稳定,近几年上海菜价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涨跌幅度最小。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农业保险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展金融服务链条都发挥了一定作用。“能成为广州市第一批水产养殖保险的试点,和我们建立 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投入物、种苗、养殖状况等有详细记录密切相关。”张冀说,上了保险后贷款也变容易了,去年底他就以保单作抵押,从东莞银行贷了 一笔钱扩大再生产。
3. 广覆盖
将更多农产品纳入保险范畴,加大补贴力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保障金额、险种设计、赔偿机制等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广州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这两年暴雨、洪涝、台风的发生频率特别高,但是相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没跟上。”张冀告诉记者,广州农业的生产总值 虽然不高,但蔬菜、塘鱼、禽类等仍对本地市场供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只有能繁母猪保险、农房保险、水稻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 其他易受灾的蔬菜、水果、肉猪、肉禽等都没有纳入保险范畴。
在广州市花都区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天生卫康食品公司,总经理谭明安说,他特别想为投资上千万建起的现代化猪舍、厂房、设备等投保,可却没有相应的险种可以选择。
即使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超过70%、品种多达21类的北京市,农民也有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我们是2007年开始上奶牛保险的,一头奶牛的 保额6000—8000元,现在一头奶牛价值2万元,希望农业保险也根据市场变化提高保额,哪怕保费多交一些我们都愿意。”顺义区广峰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 徐广峰说。
张冀说,番禺区渔业协会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政府没有补贴,只有不到2%的养殖户有购买欲望;政府提供补贴的话,70%的养殖户有购买欲望。
张冀认为,农业保险还为政府创新救灾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番禺区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救灾资金安排,如果能把关口前移,用这笔钱作为财政补贴,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专家表示,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和推动,而且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保费补贴,也应研究 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同时坚持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对农业保险规划布局、制度框架及扶持政策的统筹设计与推进,从整体上促进 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