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大省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

网友投稿  2013-11-21  互联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必然选择。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最近,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听取民声、汲取民智,对这一问题厘清了思路。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着力推进“四化同步”

  以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谋划,也是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路径上必需的顶层设计。走“四化同步”之路则是推进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的“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省提出了加快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美好梦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用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生动实践来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做好城市工业“配角”,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县域整体工业化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的县域工业应该从“配角”做起。一是承接产业转移。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一部分工业资本必然会向县域进军。我省县域要抢抓这一机遇,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不管大小,都要主动承接。二是做好协作配套。从零配件做起,从大工业生产的某一道工序做起,与城区相关产业配套,在获取产业链条中间利润中谋求本地发展。

  消弭城乡信息“鸿沟”,促进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推动下,城市作为区域的商务、决策、创新中心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另外,实施电子政务后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有助于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减少城乡行政环境的阻滞;有助于加强城乡的信息共享与经济协作,实行城乡通开、城乡一致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法规;有助于以市场为纽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就地消化农业富余劳动力。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跑马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必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加快推动城镇化发展从粗放向集约、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要提高我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必须在城镇的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公共服务方面下功夫,以同样的城镇面积,容纳更多的城镇化人口,促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打通融资“任督二脉”,提升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诸要素投入中,都要求必需有一个或多个强大的投资主体。这个主体拥有着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以及人才资源,并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投入有着强烈的渴求。这样的主体是个体农户和小规模的合作经营户所难以担当的。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协作组织正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融资不畅,也严重制约了这些主力军的发展。要打通融资的“任督二脉”,就必须从城镇着手,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以“两型农村”为引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建设两型社会,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路子,是中央赋予湖南的重大使命。目前,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37.8%上升到2012年的42.6%,已跻身全国十大城市群行列。但是,全省“三农”发展相对滞后,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两型农村”的发展战略,通过以“两型农村”建设为引领,着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

  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一是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大力推进“两型农村”。这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相关领域,必须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以及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为方向,用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生态系统更趋合理,从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良性循环、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二是以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配套。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两型”农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保障。在“两型”农村建设中,必须要把建立完备的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夯实基础。

  整治农村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从我省来看,城乡之间许多方面发展仍不均衡,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上。从基础设施来看,虽然全省行政村的交通出行、饮水安全、通电通讯等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少地方村内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薄弱。从公共服务来看,虽然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上已覆盖全体农民,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仍然不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

  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农村全面小康,产业发展是基础。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了富民强省的阶段性目标。2012年全省经济总量跃升到22154.23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十强之列。但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村内需不旺等问题仍然存在。我省有2534个乡镇,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然而,真正能够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办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发展的地区却寥寥无几。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精准的定位,找到正确的合适的发展方向,从而加速产业的发展。

  集聚布局,科学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区块。农业是依赖自然资源的特殊产业,必须把最优质的土地资源、最适宜搞农业的土地固定化。我省农产品种类多,但总体规模小、效益不高,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特色资源,科学规划特色农业基地布局,着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集成技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2012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1.5%。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必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促进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进行研发合作,切实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档次,提升农业增值空间。

  集合扶持,夯实农业产业配套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物质装备、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农业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水、电、路、林、渠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要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加大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加快农业装备设施的改善,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以德孝友爱为基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物质文明是不够的。要以孝为先,加强农村道德教育,形成邻里和睦、同志友善的农村社会关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夯实一个基础,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提高文明素质。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辩善恶、识美丑界限,逐步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等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良好风气。

  明确一个目标,弘扬先进文化,提供文化支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寨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做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尽可能恢复农村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一些文化组织并正常发挥作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一批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突出一个主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提升乡村正能量。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发挥农村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把不是党员的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乡风文明的带头人,让村里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带头人、文化能人参与管理村组事务,提升乡村发展中的正能量。

  以农民意愿为导向,促进干部作风建设的转变

  “致富发财、子女成才、老八路要回来。”这是群众语言,它说出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心声。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祛除“四风”,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做到农民想的就是干部要服务的。

  队伍建设是基础。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村级党组织书记不仅是组织内党员干部的带头人,还是全体村民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因此,培养、选拔好组织的带头人是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队伍建设,首先要选准配强班子,特别要选准党支部书记。要摸清底数,培养好后备“村官”。应进行重点整顿,坚决清除,把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赢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要善于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及时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等系统化服务,改变过去那种命令式的工作方法。

  引领致富是关键。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实力强,群众生活富裕的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强,各项工作也好开展;而那些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落后的村,往往也是党支部工作比较差的,村民意见比较大甚至矛盾频发。因此,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而要提高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党员干部就要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掌握农村发展的基本要素、把握关于“三农”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效应。

  村级民主是保障。要建立健全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重大事项提前向村党支部请示报告等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村支“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创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保障村民对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农村民主自治水平。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走出一条符合农业大省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就必须更加突出城乡统筹,更加突出供给保障,更加突出效益优先,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农民主体,向特色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加工要效益,向品牌和质量要效益,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改革。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1-21/6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