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4北京茶博会看茶行业发展趋势

零零社区网友  2013-11-13  互联网

 

  2013年的中国茶叶市场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从受中央“八项规定”影响的整个高端茶礼市场集体低迷,到普洱的再次疯狂炒作,到以“高山林间茶”为代表的区域新品类突围,到黑茶、白茶成为年度“黑马”,再到中国电子商务教父级人物马云的云南茶区之行……11月,让大家不得不将目光聚焦8日在北京农业展览新馆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以期从作为2013年年底最重要的“收官”之展上,看到更多有价值的行业热点、行业趋势和行业启示。

  观察一:“红黑白绿”混战中破题

  2013年的中国茶叶市场似乎有点“特殊”,一改以往“绿肥红瘦”格局,成为“红黑白绿”混战局面,红茶继续升温,黑茶、白茶成为年度强劲“黑马”,而普洱也再次受到疯狂炒作以夺市场,而以“高山林间茶”为代表的绿茶,则以区域新品类发力来破题……站在年底,回顾2013年这个有点“冷”、有点低迷的茶叶市场,似乎看到了2014年行业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

  峨眉雪芽作为川茶代表出席了本次展览,其“高山林间茶”系列产品的火爆程度,让大家看到了另一种区域品牌突破的可能性。峨眉雪芽作为一个四川区域传统品牌,其“高山林间茶”新品类概念是在2013年被知晓。作为唯一生长和生产于峨眉山双遗地景区境内的峨眉山茶,峨眉雪芽的高山生态茶园多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500米高处,与5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其芽叶蕴含比平原茶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及内含物质。

  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健康、有机、低碳……每个新概念都为创新新品类开创了机会。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也正是抓住了人们对健康好茶的渴望,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以高山林间茶与平原茶的区别作为辨别峨眉雪芽好茶的标准,成为行业“黑马”,也让区域茶叶品牌看到了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观察二:产区基地成未来核心竞争力

  今年北京茶博会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媒体关注热点较往年似乎有点“跑题”,媒体似乎更加愿意关注那些有关行业发展趋势的“特殊”奖项,如“中国茶行业最佳生态茶园”,而不是各品类个体奖项。

  在8日的展会颁奖礼上,峨眉雪芽再下一城,继6月份“2013北京国际茶业展”其高山花茶“峨雅雪”与“张一元”并列斩获花茶类金奖后,在年底“收官”大奖中再斩落2013年度“中国茶行业最佳生态茶园”金芽奖,峨眉雪芽红茶金峨红斩获“特别金奖”。至此,今年峨眉雪芽已经获得“2013北京国际茶业展”花茶类金奖、“2013年中国茶行业最佳生态茶园”和“第十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红茶特别金奖、“2013年成都财富全球论坛”晚宴指定用茶等多项大奖和殊荣,成为川茶行业的领跑者。

  外部经济形式瞬息万变,进入行业调整期的中国茶叶行业,茶行业如何健康发展?业绩如何稳步增长?新的市场方向又在哪里?值得茶企深入思考。

  茶叶作为一个受惠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产业,核心产区有着更为深渊的含义。近年来,峨眉雪芽高度重视对于核心产区基地的建设,使得其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明显提升、茶园标准化程度不断加大,走在了四川省乃至全国前列。峨眉雪芽发力基地建设,是全力推动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表现,也是其深挖“高山林间茶”核心竞争力,布局“高山林间茶”产区茶园的战略缩影。

  此次获奖的峨眉雪芽高山生态茶园基地位于峨眉山双遗景区境内,海拔800-1500米的峨眉山风景区的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空气湿度达80%,终年云雾缭绕,与5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被联合国专家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动植物被保护最好的地区,有着严苛的分级保护模式。据了解,峨眉雪芽在峨眉山双遗地景区境内拥有30000亩高山生态茶园,其中将有60%为有机茶标准化茶园。未来5年内,还将有10万亩峨眉雪芽优质高山生态标准茶园,坐落这里。

  稀缺的生态资源,优秀的产品品质,对于核心产区的绝对掌控力,强大的企业背书支持及资本运作的支持,都使峨眉雪芽成为“最有潜质”茶叶品牌受到关注。而峨眉雪芽对核心产区基地的发力及布局,也将推动川茶产业整体升级,同时也将提供了一种“大资源+大战略”的前瞻性发展思路。

  回望2013年中国茶行业,不乏像峨眉雪芽这样有活力、有战略,并不断创新的中国茶叶品牌,面对产业整体调整震荡,中国茶业还在激荡中寻求出路,只有让产品说话、让市场说话,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因势利导,点亮中国茶业前行的道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引发了高层的重点关注。日前,复旦大学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其中六大关键问题,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空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完善等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食品检测的力度、网点的设置、仪器的配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或将迎来新的发展。

  食品安全再获高层重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9月11日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审议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认为今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隐患风险依然存在。

  张高丽强调,要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并抓紧配套法规的修订,健全食品安全标准;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网络体系;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现代化水平。

  张高丽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心系群众、保障食品安全。必须重拳出击、综合治理,紧紧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惩重处违法犯罪活动。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汪洋指出,要重视发挥好各级食安委和食安办的作用,着力提高监管能力,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六大问题威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不完善致追责难

  日前,复旦大学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静态预测研究报告》,界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目前面临的34个主要问题,并指出其中六大关键问题,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空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完善等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军教授介绍,由于食品供应链节点企业多、环节多,相应的食品监管链任务繁重而复杂。从国家战略视角出发,科学预测特定时期内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并确定该领域的关键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方向和重点,是这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报告界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目前面临的34类主要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监管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基层监管机构检测检疫设备缺乏;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系统的检测方法等。

  吕军介绍,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食品安全领域内的34类问题按照其严重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通过两方面的综合排序,确定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应该进入政策议程。最终确定了六大关键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监管空白;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监管盲区,罚则太轻,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农药、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使用或滥用;食品生产者违法添加或不合理使用危害食品安全的物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完善,缺乏贯穿产业链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食品生产源头的环境恶化,造成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等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等。

  有专家认为,在这六方面的问题中,机构改革的深化能解决交叉管理和监管盲区的问题,法律的修改也能进一步提高震慑力,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则略微迟缓,建议国家应尽快加快这一薄弱环节问题的解决。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食品供应环节的日益复杂,监管难度增加,早就有专家建议,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亟待建立。然而,我国已建立起的少数可追溯系统普及性、兼容性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作用有限,不仅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的提高,也使得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责任追究与惩戒成为难题。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公司没有建立可追溯系统,导致其没有向公众公布三聚氰胺问题并及时召回问题食品,最终事态发展越发严重,无法挽救。

  我国食品检测能力亟待扩容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食品检测的力度、网点的设置、仪器的配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食物生产、加工、出售的产业链来说,食品安全的保障必须在各环节设置检测流程,而要在庞大的中国大地上完成这个工作,各级政府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不仅要对市场源头进行追溯检测,更要建立全社会的检测体系,即在生产、物流乃至终端等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上述行为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群众开展抽检。

  在今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按照“提高现有能力水平、按责按需、填平补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各级食品安全检验能力,特别是最急需、最薄弱环节以及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建设。

  “我累点、苦点都没关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位新妈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泡”在网上,浏览各大论坛和海购网站,搜索奶粉的相关信息,并请教多位资深妈妈各种关于奶粉问题,四处求有条件的人士代购奶粉。

  奶粉,原本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食品,如今它却牵动着亿万国人敏感的神经。

  挥不去的“心结”

  2008年9月,三鹿生产的婴儿奶粉被发现导致多名婴儿出现肾结石症状,“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波及数十万人,让国人对国产奶粉信心降至谷底。

  让人更担忧的是,在经历如此的恶性事件之后,国产奶粉的大小问题还是风波不断,接二连三的乳品问题更是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顺理成章,外国品牌奶粉成了不少父母的首选,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中国的奶粉进口量激增。

  然而,近期国内洋奶粉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其中恒天然奶粉的“肉毒杆菌污染”事件虽然是个乌龙,但却令消费者虚惊之后难以平复。如今,不少家长明确表示,宁愿多花钱也要到香港或者国外选购奶粉。

  重振信心关键在“安全”

  客观上,洋奶粉近期频繁“出事”,给国产奶粉带来了“翻身”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土乳企一定会成功逆袭。关键在于,国产奶粉企业如何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证明自己“保证产品安全”的能力,重塑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在“奶粉进药店”之际,工信部编制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显示,国家计划到2015年年底将培育形成10家左右婴幼儿配方乳粉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由45%提高到65%,婴幼儿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80家左右。

  根据上述方案,国家将出台鼓励行业排名靠前的大型乳粉企业对行业实施兼并重组的配套措施。如中央财政出资建立相关基金、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省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对实施兼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据业内人士测算,涉及乳粉企业兼并重组的各类扶持资金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奶粉进药店”、推动国产奶粉企业兼并重组等利好政策的积极实施,表明国家支持奶粉行业的信心,有利于帮助国产奶粉品牌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奶粉品牌能把好“安全关”,解开消费者的“心结”,最终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1-13/6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