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增产潜力如何“变现”?不同技术模式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网友投稿  2013-11-04  互联网

 

  每到秋冬种,“稳定播种面积”就成为农业干部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尽管面积是粮食稳产的基础,但种与不种,种多种少,农民心里也有一杆秤――按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2.24元/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43.6公斤计算,1亩小麦毛收入770元,仅为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的1/3。“种一季粮不如打一月工”,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能否破解“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能否在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而粮食连年增产的高基数上,继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在此背景下,农业部10月初发布的涵盖4大区域、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域、涉及五大粮油作物的58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引人关注。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编制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农民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

  Q1不同技术模式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专家:着眼于小麦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分区分类找到突破口

  黄淮海麦区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此外,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危害较重。

  “黄淮海麦区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合小麦生产,但也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介绍说,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是在总结6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炼、提升而成的,它按照区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制约因素等情况,将黄淮海小麦产区分成南部水浇地麦区、南部稻茬麦区和北部水浇地麦区和旱地麦区4个区域,以便分区、分类找到突破口,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

  “影响小麦产量和效益提升的限制因素不同,采用的技术模式也不同。”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朱新开介绍说,7大模式主要着眼于解决3个技术瓶颈:一是技术的集成配套问题,破解生产中机械、经济、人力等因素对技术应用的制约;二是技术的示范问题,强调农机与农艺配套在适度种植模式上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技术体系的机械化问题,强调农机与农艺的配套结合,减少劳动力投入。

  “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是根据各地的生产实际,围绕当地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关键技术优化集成的栽培模式。”山东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研究室主任王法宏认为,采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小麦生产作业,同时避免发生因品种盲目引用、水肥管理及病虫草防治不合理等造成小麦减产的问题。

  Q2实际生产中如何选择技术模式?

  专家:应根据自身实际生产和生态条件,结合投入与产出水平选择

  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区域气候条件相同,土壤肥力、灌溉条件、人力配置等因素也千差万别,具体到一家一户,怎样才能选准技术模式?具体到一县一乡,在推广技术模式中又该注意什么呢?

  赵广才认为,研制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生态条件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就是为不同层次的生产者提供可选“套餐”。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不同生产形式土地经营者,在选择时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和生产需要;对于一个县、一个市或一个省,首先要考虑本行政区属于哪个小麦生态区,如果有些行政区内同时存在几种类型,就需要区别对待,因地选择不同模式。

  “同一个区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模式应用于小麦生产,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王法宏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技术模式的主要标准应是农户的种植意愿、经济基础及机械设备条件。

  “这7套技术模式,是基于机械化的技术模式,目的是起一个引领作用,而不是‘一统天下’。”朱新开建议,各地在实际示范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人员的作用,进行消化、吸收,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生态条件,结合投入与产出水平,对技术模式进行细化,集成配套出“本地化”的技术模式,以方便农民选择。

  Q3小麦技术模式为何集中在黄淮海?

  专家:抓住了黄淮海小麦生产,就抓住了全国小麦生产的大头

  区域性是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突出特点,然而7个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都集中在黄淮海地区,这是为什么?

  “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划中有4大主区,即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春麦区和冬春兼播区。技术模式涉及的黄淮海麦区主要指北方冬麦区。”赵广才指出,这是因为该区域小麦种植面积接近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70%,总产超过全国小麦总产的75%,所以抓住了黄淮海小麦生产,就抓住了全国小麦生产的大头。

  同时,黄淮海麦区也是小麦单产提高最具潜力的地区。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3.6亿亩左右,其中水浇地面积超过2.5亿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最适宜的地区之一。“增加小麦产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朱新开介绍说,在《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无论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还是高产更高产的区域,均涉及到黄淮海麦区。

  此外,黄淮海麦区也是我国面粉加工行业的主要原料基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小麦粉产量1.233亿吨,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小麦粉产量均超过2000万吨,分别为4584.1万吨和2470.2万吨。

  Q4按照技术模式就能实现增产目标?

  专家:需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技术模式

  在过去10年,冬小麦亩产从524.2斤提高到687.2斤,增长幅度接近1/3,除了政策引导、行政推动之外,深松深耕、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对于单产增加功不可没。在没有突破性品种、没有突破性技术的情况下,仅靠集成组装已有成熟技术,就能亩均增产约100公斤?

  “此次发布的7个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都是在大量试验示范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考虑各地生产、生态实际组装集成的,符合当地的种植需求。”朱新开认为,如在生态条件适宜地区小麦生产中严格按技术模式要求操作,实现增产目标没有问题。

  “技术模式在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目标产量时,技术条件能够达到的产量指标是一个重要考量。”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农艺师吕修涛举例说,黄淮海水浇地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最高亩产达到745公斤,但平均产量为550公斤,因此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是以亩产550公斤而不是745公斤作为目标产量。

  “技术模式的目标产量是正常年份下的目标产量。”王法宏指出,小麦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关键生育时期的天气条件突变会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因此对栽培技术模式的运用,需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和当季的自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才能有助于获得目标产量。

  Q5高产高效“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专家:模式制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保证农民可以安心种粮

  成本效益分析是此次公布的58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一大亮点。对此,参与技术模式编制的专家回答很明确:“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制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确保农民不进城打工收入也可以达到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从而保证农民可以安心种粮。”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技术模式在成本效益和经营规模的计算中,充分考虑到生产小麦要和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到城里务工的经济收益持平或略高,然后按现有的市场价格核算,提出适度经营的规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模式的目标产量、小麦价格测算总收益,根据不同技术投入情况测算总成本,总收益扣除总成本得出纯收益;然后根据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约7.5万元)和纯收益,假定夫妻两人作为职业农民测算出最适种植规模。

  赵广才认为,要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获得高效益,除了适度规模经营,还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作用,“全程机械化”是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一个突破。

  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生产由人工、畜力和小农具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小农户为主向规模经营转变。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集成推广以机械化为载体的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带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1-04/6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