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如何在“碎片化”土地上钱粮双增?

零零社区网友  2013-10-16  互联网

 

  八山一水一分田,田少、山多,这是广西抓粮食生产面对的巨大自然挑战,然而,广西粮食总产量截至去年底达到1484.9万吨,今年将冲刺300亿斤目标。为何一个多喀斯特地貌、土地自然禀赋差的省份,粮食生产能够如此骄人?

  土地有了流转粮食规模生产延展农民说:现在种地收益越来越高了

  亩小块多,分布零散,既不适宜科学种植,又不利于农机化的推广,在这样差的地况下讲粮食稳产高产,谈何容易!

  2006年前,广西桂平市西山镇福山村土地承包大户李文照,还是个在城里经营农资的小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可他看好中央对农业的政策优惠,弃商搞起了规模土地承包。李文照说:“多年的欠账,使得村里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上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种田的多以老人、妇女为主,看准了这个实际,我就投资改善了村里的水利设施,和乡亲们商议,把土地通过流转承包过来,现在种植粮食作物达到1300多亩,年收益过百万元,算起来比经商强。”

  在广西,像李文照这样的土地承包大户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承包大户注重科学种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深挖土地潜力,瞄准了粮食的稳产高产。

  去年通过科学化种植,不施化肥、不喷农药,搞了50多亩无公害优质稻的桂平市木圭镇祝兴村承包大户覃建登说:“2012年种植的优质稻米,经过多人品尝,都说色泽鲜、味道香,结果在市场上能卖到五六元一斤;除此之外,还搞了其它粮食作物的种植,种粮面积达到2000多亩,年收入200多万元。种地能达到收益这么高,过去真是连做梦也不敢想啊!”

  “土地实行合理流转,不单是迎合了种植大户的需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同时还解决了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施肥用药、良种良法、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以及一些家庭劳力不足,造成个别土地撂荒等问题。”对此,贵港市农业局调研员余伟红深有体会,他对记者说,“农村实现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仅可以获得部分土地租金收益,还可就地成为农业工人,获得务工收入;种植大户虽付出一些租金成本,但通过规模种植可获得高出投入几十倍的经济效益,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也都大大提高了!”

  广西越来越深入的土地流转,正在迅速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与城乡格局。“土地流转后,农村变得更干净漂亮了,农民生活变得更轻松富裕了!”陆川县乐宁村党支部书记何育朝说。而在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顶蚌村,岑伟民2012年承包了1620亩田地实行规模种粮,共产粮食733吨,仅种粮收入就达82万元。

  据了解,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广西农村已形成破竹之势,到今年上半年累计流转510万亩,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15.37%,涉及农户17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7.8%。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规模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有900多户。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技农机化服务助力农民说:现在种田越来越轻松了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现在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型科学种田;过去那种围田绕行泥泞的羊肠小路,现在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面;过去肩挑人抬下田弯腰插秧,现在变成了骑摩的、坐汽车下田耕作。当谈及这些喜人的巨变时,农民们说:“这都是近几年政府‘真金白银’投入的结果啊!”

  走进陆川县米场镇乐宁村,从田间到村里,从大街到户里,除了儿童进学堂外,记者基本没有发现男女青壮年,遇到的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居多。村党支部书记何育朝对记者说:“村里人多地少,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现在科学种田,机械收种,种地再不像从前那么累了,老人、妇女一个人可以轻轻松松打理几亩田。”发现记者半信半疑,站一旁67岁的陈传湘插话说:“我家两亩多稻田,两个儿子都在深圳打工,全靠我老两口子耕种。季节一到,县里、村里启动各种农业服务,现成秧苗、机器抛秧、机械收割,只是忙不开时儿子才回来帮一下。”打断陈老汉的话语,农民莫文奇说:“过去人工插秧,或深或浅不均匀,影响产量,一天累个臭死插不了3分地,现在机械抛秧一亩田用不了半天,省力省时,抛秧稳定、密度适中,机械化服务把农民‘解放’了!”

  如果说农机化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民劳作强度,那么使用新型科学技术就是提高了农民种田的“智慧”。桂平市农业局的同志说:“现在农民种田很聪明,大都是‘看地选种’或‘看种选地’,比如低水位农田就种一些相对早播早管早熟的作物,水位偏高的农田就种一些耐旱作物,这样既避开了雨季水涝灾害,又确保了稳产高产。”

  走进去年受国务院表彰的产粮大县――陆川县,整体推进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显示了这个县狠抓粮食增产高产的信心和决心。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李红伟介绍,陆川围绕整体推进,全县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结组入村,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将农民收成的好坏与农技人员的收入挂钩,重点推广了免耕抛秧、测土施肥、病虫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及“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的先进适用新技术,全县粮食作物使用新技术实现了全覆盖。

  “从测土施肥、旋耕整地、抛秧下种、病虫防控等环节开始,就吃住在村里,同稻农一道进行管理,哪家有什么不懂的技术问题,随时在田间地头就能请教。”陆川县农业局技术人员陈忠伟说,“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意识高了,技术推广工作比过去省劲多了!”

  开发适种作物冬闲季节人不闲农民说:现在种粮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每年霜降过后,北方已是天寒地冻、万物休眠;而广西却因温、光、雨、热资源优越,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宜耐寒农作物的生长。

  过去,由于科技落后、市场意识差,冬季一些土地只能闲置,农民冬闲无事可做。如何抓住冬闲季节,深挖土地潜力,广西每年抽调大批农业干部下乡,组织农民实施冬季土地开发利用计划,从而全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冬季粮、果、菜产业新格局。据了解,广西冬种农作物面积已达2400多万亩,总产值340多亿元。

  在桂平市石龙镇福平村,村民告诉记者,每年冬季收获冬种马铃薯时,客商都到田头来收购,根本不愁销路。福平村去年冬种马铃薯上市早,销路不错,价格每公斤1.5元左右,比往年高了0.4元。桂平的马铃薯平均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冬种户收入可达5000元。

  广西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徐世宏介绍,马铃薯是冬种的主要粮食作物,发展冬种马铃薯和推广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已成为广西促进钱粮双增的一项重要措施。

  据了解,围绕粮食总产突破并维持300亿斤目标,广西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两三年粮食生产在间套种和马铃薯上做文章。除了冬种马铃薯外,广西将结合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核心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蔗地套种马铃薯,使马铃薯成为增产增收新亮点。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0-16/6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