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助推城乡统筹的“草尾模式”

网友投稿  2013-10-10  互联网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年还能赚近2万元,顺便照顾老伴,多好的事啊!”站在湖南沅江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的蔬菜地里,59岁的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村民刘满秀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回复着岸上记者的问话,脸上不时露出微笑。

  与刘满秀一样,该村一大批年龄稍长、驻守在家的中老年人都在该公司实现了就业。

  刘满秀的眼前,是一大片生机勃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地:蔬菜、瓜果、水稻等应有尽有。

  这样的场景也让草尾镇副书记、人大主席李迎辉感慨连连:“如今,抛荒问题得到了解决,粮食安全了,还着重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几得。”

  数据显示,草尾镇目前经营50亩以上的农户有398户,其中经营100亩以上的大户189户,经营500亩以上的大户19户,经营1000亩以上的大户8户,过去那种“有地无力作,有力无地作”的现象,现在得到了根本改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源于草尾镇探索建立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外界将其誉之“草尾模式”。

  大规模抛荒催生土地流转新政

  草尾镇地处洞庭湖畔沅江、南县和大通湖区的结合部,是典型的农业型乡镇,下辖26个村、1个社区,人口规模10.8万人,耕地面积15万亩。

  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如何从实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寻找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这是益阳及沅江两级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事实上,这也关乎土地的效益与农民的权益。

  2009年,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沅江市草尾镇铺陈开来――益阳市开展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将草尾镇确定为全市首个试点乡镇。

  谈及引进这一概念来推动土地信托流转的初衷,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益阳市原市委书记马勇介绍,2007年之前,益阳市面临耕地大规模抛荒的困局,部分乡镇的抛荒面积甚至达到了1/3,政府采取干部分片包干、收取代耕费等行政举措遏制抛荒,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该市很快就发现,这种依托于行政强制手段下的治理方式极易反复,难以持久。

  马勇说,2008年,益阳市委召开土地流转工作座谈会,总结前期治理抛荒工作涌现出来的各种自发性的土地流转现象,大家一致认为,土地联产承包经营权的适度流转,是解决抛荒问题的正确方向。

  2009年,益阳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1%。但随后发现,这一比例再难突破,传统流转遭遇瓶颈。

  马勇观察发现,在传统流转模式中,主要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或农业大户)两个角色在起作用,政府尽管成立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但只是做些服务信息及矛盾调解工作,没有以经济角色的定位介入流转过程。这样一来,企业对与农户打交道的难度、对毁约风险的担心,以及农户对外来或本地农业企业投资商缺乏的信任等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土地流转进展艰难。

  为了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益阳决策者决定从2009年开始,将目光瞄准土地信托流转机制。

  随后,土地信托流转试点也由草尾镇扩大至益阳市的12个乡镇,耕地流转率很快突破了40%,有的地方达到60%。

  在总结草尾镇作法经验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益阳市扩大示范区域,共选择26个乡镇推行土地信托流转,并根据各地实际,对信托流转的办法和机制进行完善。

  土地信托流转带来的深刻变化

  记者了解到,“草尾模式”土地信托流转的基本作法是,政府出资在乡镇(或县一级)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名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政府的信托公司,并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农业企业或大户再从政府的信托公司手中连片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活动。

  简而言之,就是变过去农户和企业角色的流转为农户、企业和政府三个角色的流转。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先流入给政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将归集的土地经营权打包集中流向企业或大户。

  当地多位受访的农户告诉记者,农民把依法承包的土地的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转移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信托公司按市场价(草尾镇以每亩300-500斤稻谷计价)支付给农民信托基本收益,从农户手中获得5年以上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样一来,信托公司与农民签订的合同便是土地信托合同,发生的关系也是信托法律关系。

  上述农户还说,与此前自发性土地流转所不同的是,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介入后,无异于让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信托期限内,农民享有信托收益,信托终止,还可以恢复行使承包经营权。

  除此之外,李迎辉表示,土地信托流转还大大促进了农民的专业化分工、职业化从业,一批农业工人加快涌现,老百姓成了上班族,农民把自家承包地信托出去后,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信托收益,又可以就近在农业基地打工,获得较高的劳务收入,成为稳定的农业产业工人。

  52岁的草尾镇乐园村村民李平国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之前,他主要以种田为主,偶尔到外面打打零工,现在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在家门口上班,他再也不用困扰于自己的年龄与文化。

  依靠传统农业技艺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李平国,在加入沅江市大地农业公司后,也切身体会到了农业产业化后的高科技技术带来的变革:专业的技术员、自动化的喷淋设备、实时更新的天气预警系统……

  李平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家3口人为例,每个人人均1亩3分田,将土地流转给农企后,年轻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不管是否自然灾害,每年每亩都可获得500斤稻谷的市场计价,此外还有国家的补贴,“比自行耕种稻田更划算”。

  59岁的刘满秀将名下的几亩耕地信托出去后,自己在大地农业基地上务工,去年获得劳务收入1.8万元。

  据草尾镇乐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岳飞介绍,该村共有劳力900多名,其中外出务工近500名,土地信托流转后,在家400多名劳动力全部在农业基地务工,蔬菜采摘及水稻收割高峰期,村上的劳力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基地的用工量,还需从邻近的南县和大通湖区调集劳动力。

  “在基地务工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70%,农村妇女占60%,只要能走得动,包括老弱病残等,均能在自家门前的农业基地上上班,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王岳飞说。

  据统计,2012年草尾镇乐园村的村民人均收入约为1.48万元,连续两年实现增幅30%以上。土地信托流转以来,全村新建、装修防区70多所,是之前10年的总和。

  事实上,不独农民收获最直观的回报,一些大户及专业经营的农业企业,也普遍表示基本满意。

  湖南大地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卫兵,之前是房产建筑商。2010年5月,他看到草尾镇开展土地信托流转的优势后,立即投入600余万元,从该镇土地信托公司受让土地1536亩,新建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200个,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86万元,企业盈利168万元,迅速完成了投资转型。

  数据显示,信托流转以来,草尾镇类似这样从二、三产业转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有10多家。2011年,该镇农业投入共达12180万元,其中基地老板投入2940万元,带动金融机构投放2000多万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李迎辉告诉记者,土地信托流转给草尾镇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而且推动了城乡要素加快流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记者在草尾镇新安村采访时发现,土地信托流转后,解除了后顾之忧的草尾镇农民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后,留在农民的群众想集中居住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群众的需求,草尾镇还及时启动了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目前,草尾镇新安集中居住区已建成住宅300套,每套约120平方米。

  据悉,其他两个集中居住区规划已完成,预计今年可建成入住。

  可借鉴与推广的“草尾模式”

  “如今,农民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矛盾少了,治安好了,卫生意识增强了,文化活动增多了,农村变漂亮了,收入明显增加了。”望着夜幕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民众,李迎辉有些自豪地说。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一度制约农村发展的又一老大难问题。而在草尾镇,这些问题受土地信托流转的影响,部分基地企业入驻到乡村后,主动投入完善了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包括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打破了寄望于上级拨款的建设思维困局。

  李迎辉总结说,“草尾模式”土地信托流转一招激活全盘棋,不仅在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资本下乡、推动村镇建设、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创了大好局面,而且真正打开了农村发展进步的阀门,它能促使农村经济充分市场化、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加快实现,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开创了美好前景。

  对此,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曾在专题调研时撰文认为,近些年来,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探索,创造了土地股份制、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一些有效的流转方式,对农村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益阳市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吸收了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引入新的理念,创新土地信托流转方式,更好地规范了农民、政府、企业或大户等土地流转各方的责权利,特别是强化了基层政府的作为,从而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土地信托流转,是符合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符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新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北京、江西、四川、内蒙、福建、山东、浙江在内的全国其他省份都来到益阳及沅江学习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福建省还在“草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原本设在乡镇的土地信托公司设到县一级,这样既节省了注册资金,又便于管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10-10/6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