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三天两头就下一场雨,似乎非要‘?饬’出一幅‘烟雨江南’的模样。而杭州的西湖,却由于温度过高出现了湖面大面积泛白的情景。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入汛以来,北方大部降雨偏多,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平原降雨量创下1951年来最高记录。而南方大部降雨偏少,尤其是湖南、浙江西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0%,部分地区甚至滴雨未下,加上高温肆虐,旱情迅速发展, 南方多地遭遇严重旱情。
在这样的天气形势下,我国秋粮增产是否会受到影响?粮食价格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
北雨南旱 福祸相伴
“北雨南旱可以说是福祸相伴。”郑大玮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他认为,依据到目前为止的天气形势判断,今年秋粮产量有望与去年持平甚至略增。郑大玮分析后认为,今年,全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江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旱情的严重程度和2003年类似。但在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从7月12日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27日,今年的延续时间可能较2003年偏短。
此外,由于今年早稻在旱情严重时已经收获,因此产量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主要是一季稻和晚稻受旱较重。而在南方其他地区,如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西南以及和华南等地,目前旱情并不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北方雨水充沛,到目前为止秋粮作物长势良好。由于天气预报准确及时,加之当地排涝工作开展顺利,作为全国“粮仓”的东北尽管降雨明显偏多,但只是沿江的局部地区受涝严重,其他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华北地区也没有出现农田大面积受涝的状况。
因此,后期如果没有大的灾害,比如秋旱或者早霜冻等,东北以及内蒙古和华北平原大部都将丰收在望。“今年全国夏粮已经获得了好收成,这些都将弥补南方干旱带来的损失。”郑大玮说。而在2003年,除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伏旱外,东北的春夏连旱也十分严重,灾情要比今年严重得多。
此外,我国目前的粮食供需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调”,即便是商品大米的主要输出地也由江南转移到了东北。现阶段,东北、华北等地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左右全国的粮食“丰歉”。1999年及2000年的粮食大减产主要是由北方大旱引起。
气候变暖 技术水平提高“北大荒”变身“北大仓”
郑大玮表示,现阶段,北方已成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能够向国家提交商品粮的省份中,前五位中有四位是北方省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南方只有江西一省能够输出商品粮,其他多数省份需要从北方输入或基本自保。
东北之所以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是由于气候变暖的“双面性”造成的。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南方高温干旱加剧,但与此同时,东北的无霜期却明显拉长。郑大玮解释说:“过去种110天的玉米品种,现在能种130天。这样,玉米的‘个头儿’会长得更高,茎秆更粗,棒子也更大了。”就好像是从普通人的身高华丽变身成了姚明的“傲人身材”。因此,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也明显提升。此外,气温上升使得东北冷害减轻,空壳瘪粒的情况大幅减少。同时,气候变暖还使东北的水稻种植区域向北扩展,面积和产量也随之增加。
除了受益于气候变暖,技术进步对于东北粮食增产同样“功不可没”。由于机械化水平大为提高,加之耕作方式改进,以往需要延续一个多月的播种插秧期缩短到了十天之内。
郑大玮介绍说,东北农作物从种到收,天数增多,所用“积温”也就是热量便随之增加了。根据实地调研,在帮助作物“获取”热量方面,气候变暖占据一半的功劳,另一半则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东北的水稻和玉米增产速度非常快,农垦系统平均每人每年能够拿出1.2万公斤粮食卖给国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郑大玮认为:“我国土地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相互之间有一定补偿。今年,北方高产便可弥补南方缺粮。”同时,由于我国粮食储备量相对较多,来年的粮食价格也不会有太大波动,只有部分严重受灾的品种或作物,比如西湖龙井茶、云南烤烟及湖南部分地区的柑橘价格可能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