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供销社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度亏损严重、经营维艰。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流通难、融资难以及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等关键性问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两通两转两推进”的思路推进供销社转型发展,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上初步显现活力。
两通两转两推进
两通,是农村流通和资金融通。在农村流通上,以市场终端入手,充分发挥市场的先导性作用,建网建社,收复失地,初步构建起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药品等连锁经营网络。目前已建设各类经营网点总数达到3万多个,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乡镇和70%以上的行政村。农资化肥保供稳价,2012年化肥销售225万吨,占全市化肥销售总量的80%以上。
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市场化的龙头。我们建设农产品集中采购点、批发市场、区域配送中心和“绿优鲜”社区超市,形成“农户+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区县社企业+市属公司”的网络体系。通过合作社规模种植、农超对接、冻库冷链、仓库储藏、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购销模式,起到调剂市场、保供稳价、利农惠民的作用。目前,已建区域配送中心19个、农产品市场138个、“绿优鲜”农产品连锁社区超市160个,与450个农民合作社2600种农产品实现农超对接,形成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
在资金融通上,积极探索供销社在农村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成立重庆市农产品小额贷款公司,面向三农开展小额贷款和“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和林权)融资,一季度为农融资6300万元,以后将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组建村镇银行。二是成立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和评估公司,组建农民互助基金,建立全市农民合作经济产业发展基金。三是筹建重庆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公司,通过境内外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为农业项目融入优质资金,用资本的力量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
两转,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控股投资,引导农民把分散零碎的小块土地,以流转的形式给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集中进行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享受股权、参与分红;二是农民把土地转租,每年享受固定租金或一定数量谷物。围绕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引导农民合作社建基地、创品牌,流转土地118万亩,发展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1500多个,建设重庆合作经济产业园、台湾兰花产业园等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区。
在农村人口转移方面,农民把土地以股份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在享受股权的同时可放心进城务工,也可在合作社就近工作,积极帮助近万名进城落户的农民协调解决城市户籍的社保等相应待遇,农民从传统的土地依附者转变为有保障的自主择业者。通过土地流转和人口转移,避免了土地撂荒、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又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还增加了农民股权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两推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农产品流通、资金融通,土地流转和人口转移,激活农村市场,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创新为农服务的方式、手段和机制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以市场的手段推进城乡要素的交流与融合,提高农业市场化的程度。
二是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以一股二社三联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一股是以股份的形式密切供销社与农民、农民合作社的资本联接关系。二社是突出抓好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股份合作社,恢复重建基层社。三联合是促进农民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组建联合社,使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重庆供销社引领发展专业合作社12624个、股份合作社1063个、参股34%以上的股份合作社4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0个。
三是创新为农服务的业态。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加工储运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
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
一是抓社有企业发展。主要途径是一控二参三开放。“控”是以控股为核心,整合资源、重组资产,培育壮大社有企业。“参”是以参股和持大股等方式,推进企业集团参股上、下游企业,提高农产品经营增值空间。“开放”是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外资和民间资本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按照“对等投资、交叉持股”的原则引进台湾农业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加快重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二是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其一是推进股权改革。首先收购小股东股权,增大社有资本,实现全资全控,做大规模;其次整合资源、增强控制力;再次是整合业务板块,做精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二是加快经营业态调整和经营结构的创新。不断强化农资、再生资源、日用品、农副产品等传统业务,在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农村金融、农机种子、房地产等新兴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其三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社有企业领导班子比照市场实行年薪制,探索对社有企业高管进行股权期权激励,激发企业活力。
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社有国家棉花储备西南(重庆)中心、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重庆(巴南)现代农业合作经济园区等四个项目被重庆市政府列为重点项目。目前已完成投入3亿多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供销社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目前,重庆市社直属企业活力显现,从2010年到2012年,市社直属企业资产总额从17.2亿元增长到53.52亿元,增长2.1倍;利润从1232万元增长到4603万元,增长2.74倍;全系统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9家,重庆市农产品集团、再生资源集团进入“全国供销系统百强企业”,重庆市农资集团进入“全国农资百强企业”。全市供销系统2012年汇总销售总额达到401.21亿元,农产品经营额达到268亿元,汇总利润达到2.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7%、44.86%、69.22%。
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体会
第一,必须深化改革,走市场化的路子。必须彻底改变供销社传统的发展方式,通过市场化改革,从改制以来的“守摊子、吃租子”转变成真正的现代市场经济主体。一是以市场化的办法盘活社有资产,把沉睡的资产变成有效的资源,变成社会新的生产力。二是以市场化路径做好公益性的项目,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财政拨付给供销社的助农资金变成为农服务的活资产,通过经营性的手段,使之在农业重点项目中保值升值,使农民能够持续得利。
第二,做好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经营性的核心是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增强活力,提高效率,在做大做强社有企业的同时,以资本、技术和网络的力量反哺农业,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在公益性上,紧贴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围绕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性难题,打造政府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帮助政府解决“菜篮子”工程等难题,加强农村流通、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提升农村服务规模化水平。
第三,积极争取政府对供销社的支持。主动把自身发展纳入政府整体规划的大盘子,努力把社有企业的项目上升为政府规划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现代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把供销社打造成为政府主导、面向市场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可放心依托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服务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