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人民日报三问夏粮连年丰收:增产后劲还足吗

网友投稿  2013-06-23  互联网

抢收到手,颗粒归仓。图为河南内乡县的麦农在出售小麦。

  夏粮丰收有没有水分?

  政策优惠,面积增加70万亩,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单产提高1公斤以上

  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6月20日,全国冬小麦已收获3亿亩,麦收进度接近九成,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面对丰收的喜讯,一部分公众在高兴的同时也有疑惑:我国的粮食生产为啥能够打破过去的“两丰一欠”怪圈,取得连年丰收?粮食“九连增”、冬小麦 “十连丰”的数字有没有水分?仔细分析一下影响粮食产量的各要素,就会明白今年夏粮为何会在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等不利条件下再获丰收。而 这些因素,也是支撑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原因。

  先看面积。搞农业的人常说一句话:“种不种,看农民”。农民看什么?主要看价格。这些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好政策,粮食价格 小步上涨。今年农业“四补贴”资金1700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去年秋冬种前,国家及早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2元,提高0.1元。中央 财政还专项安排17亿元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对冬小麦实行全覆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也由4亿元增加到8亿元。好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今年的夏粮面积稳中有增,播种面积达4.15亿亩,比上年增加70万亩,为夏粮增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看单产。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据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冬小麦亩穗数略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预计夏粮亩产将比去年提高1公斤以上。

  单产提高,靠的是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年,我国针对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研究推广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以小麦的“一喷三防”为例,据测算,平均可增产10%以上。今年全国对3.4亿亩冬小麦实施“一喷三防”补助,对增产的贡献很大。

  有了好的技术,并不意味着就能有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关键要让农民使用上。这些年,我国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每逢关键农 时,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推动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全国1万多个小麦、玉米、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则为农民树立了一块“看得到、学得会”的示范样板, 选什么品种,用什么技术,农民都跟着示范户学,其辐射带动作用以几何级数增加。2012年,我国11095个粮食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0.2公斤,比全 国平均亩产高出257公斤。

  再来看主产区和气象条件。今年气候总体有利,特别是黄淮海冬麦主产区气象条件较好,增产趋势明显,弥补了西南西北夏粮因旱减产的损失。

  粮食安全无忧了吗?

  粮食增产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每年新增粮食需求200亿斤以上,资源约束偏紧,生产成本上涨

  连年增产,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高枕无忧?事实上,这几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这表示国内粮食增产明显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

  据农业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研究”课题组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200亿斤以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巡视员曾衍德介绍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粮食等农产品的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人口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以饲料粮为例,我国粮食消费正进入口粮减 少、饲料粮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过去10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每年增加0.28公斤(粮肉转化比3∶1),加上牛羊肉、禽肉、蛋、奶等增加的,折算饲料 粮需求年均增加68亿斤,口粮年均减少28亿斤。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每年新增人口和新转化的城镇人口的粮食需求就在100多亿斤以上,再加上精 深加工用粮每年增加3%的需求。这些,都在考验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再来看供给。我国的粮食产量在2003年跌入8614亿斤的低谷后,2004年开始增产,用了5年的时间才重新恢复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2012年,粮食总产11791亿斤,比上年增长3.2%。在粮食“九连增”的基础上,耕地、水等多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继续扩大粮食面积的空间十分 有限,稳定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

  资源约束趋紧的同时,粮食生产又面临着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种植收益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双低”的局面。不仅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成本 增加,土地流转承包费用和人工成本都“涨势汹汹”。生产方式上又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种植效益低,组织化程度偏低。生产主体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影响 了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都进入高风险阶段,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依靠进口的路也走不通。首先,全世界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其次,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全球谷物贸易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3500多万吨,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左右。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继续增产怎么干?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那么,13亿人的饭碗应该怎么保?有关专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机制、组织方式、经营主体 等多方面着手;需要统一认识,努力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9年,我国粮食面积恢复增加1.78亿亩,继续扩大粮食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可以从提升耕地质量上多做文 章。据农业部门测算,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以提高20%。以河南省为例,去年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734万亩,在今年出现春季持续干旱和强降雨天 气时,全部实现科学灌排,为夏粮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更重要的,还是要挖掘科技增粮的潜力。粮食年年都在增产,主要动力是科技。去年、前年,科技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2005年, 安徽小麦亩产只有250公斤,现在达到了330多公斤。这是怎么做到的?改进品种、平整土地、套播改直播、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可以说,科技增粮的 潜力巨大。”曾衍德说,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8%—78%,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2次品种更新,通过 集成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有望提高15—20公斤。

  高产创建,作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平台,可以说是促进粮食增产的最有效途径。“今年我种了13亩小麦,一亩地能打1280斤小 麦,比往年一亩地能多打200斤。能取得这么高的产量,关键是高产创建的作用。”河南省滑县道口镇东小寨农民王明贤说。在高产创建项目带动下,村里所有地 块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机能下田”。村里的小麦品种整个都换了一茬,统一供种不仅质量好,价格还比市场上便宜。每到关键农时,包片的技术员就直接到 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据统计,2011年3种粮食(小麦、水稻、玉米)每亩净利润251 元,每亩成本利润率31.7%,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低。但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种地的效益还是无法和外出务工相比。因此,今后亟须加快发展规范化的农 民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6-23/6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