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化强国战略框架下的乡村旅游实证研究

网友投稿  2013-04-22  互联网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村建设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远影响。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维度,对于促动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深入调研当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不断思考乡村旅游产业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思路和建议,具有强烈时代性、现实性与挑战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1980年代末开始萌芽,其最初是被视作农民脱贫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形式。我国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活动滥觞于1990年代,20世纪末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得到较为普遍地发展。毫无疑问,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农村的发展。在此种背景之下,国家旅游局开展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游”等旅游主题,使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村建设特别是文化强国战略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佳的经济平台,乡村旅游也已成为促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村建设场域下如何抢抓机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乡村旅游新思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村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种意义上,总结和思考村建设典型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历史经验,当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村建设典型村华西村(东部)、西霞口村(东部)、皇城村(中部)、福保村(西部)作为个案,通过综合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村建设典型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实证考察此类村庄的村建设场域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轨迹,以期总结一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相互促动的发展思路和理想路径,以加快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村建设。

  一、典型村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基本情况概览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建于1961年,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历经多年的发展,建设了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实现了家家住别墅、户户开轿车,被社会各界赞誉为“天下第一村”。特别是从2001年6月以来,通过对周边20个村实施的“一分五统”,由一个0.96平方公里、1500多人口的村庄扩大到一个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5万人的大华西村。华西村集团也已成为“农、工、商、建、游”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华西村”牌,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华西村老百姓已基本实现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的幸福生活。50多年来,华西村受到了国家几代领导人的赞赏,多位国内外政要到华西村参观考察。华西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多项称号。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华西支柱性产业之一,华西村先后投资兴建了华西之路、民族宫、塔群、龙西湖风景区、桥文化、“长城”、“山海关”、世界公园、隧道、西游记壁画、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幸福园、钟王、鼓王、百米喷泉等上百个景点,成功推出了“三个代表看华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看华西”、“创造和谐社会看华西”、“建设社会主义村看华西”等品牌路线。华西村已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华西国际旅行社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百强旅行社,成为进入全国百强的唯一村级旅行社;华西国际旅行社成为首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内旅行社;华西村还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保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华西村已接待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华西访问、旅游观光。近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超2000万人(次)。

  西霞口村是坐落在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的一个小渔村,它依山傍海,全村500户1300人,是实行村企合一、企业化管理的现代渔村,其下辖企业27家,总资产超过60亿元。2011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5.3亿元,纯收入2.93亿元,人均创纯收入22.5万元。西霞口人创造了众多“全国第一”: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第一家村办SMS认证的国际海运公司,第一家村办国际客货班轮航线,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家对村民实行高额生活福利全部免费的村庄。全村实现了住宅的别墅化、公寓化,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直拨电话、宽带网络的配套;实行了免费供水、供电、收视和医疗制度;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养老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家庭轿车普及率达到60%。2006年上半年起,西霞口村先后成功地与瓦夼村、冯家庄村、柳夼、仙人桥四个贫困村合并,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裕。西霞口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就受到胡锦涛、吴邦国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西霞口集团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村十大名村”、“中国改革开放30年120优秀集体”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008年8月被农业部定为目前山东省唯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西霞口旅游度假区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山头的基础上,西霞口投巨资、高品位、高水准建设了西霞口旅游度假景观带及配套设施:西霞口拥有六大各具特色旅游风景区、近千张床位的宾馆接待服务设施、两个标准海水浴场、一处大型的海滨露营基地、一座高档的会议展览中心、一条直通韩国的国际班轮航线,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观考察、学习培训、老年养生、新婚游、亲子游、夏令营、自驾游、自助游、野外露营、摄影、观鸟、科考、美食等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综合性海滨旅游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形成了“东极好运角”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摩天岭生态旅游区、“海上仙岛、鸥鹭王国”海驴岛、神雕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福通天和乐园及隆霞湖等共同组成一个融历史遗迹、传统文化、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动物保护于一体的滨海大旅游产业带。仅2008年,西霞口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4.3亿多元。西霞口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山东十大旅游名村“、“推动文明旅游杰出贡献奖”、“东亚旅游十大知名景区”、“2008山东最具成长力景区”、“2008山东十佳旅游特色村”、“改革30年――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2009山东自驾游(休闲度假类)首选目的地”以及“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53人,常住人口4500余人;皇城相府集团下辖17个企业,现有总资产10亿元,员工3700余人,是晋城市村级最大的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皇城村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2亿元,人均135万元;创造利税3.2亿元,人均43万元;其中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1.2亿元,人均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居山西省村级前列。村民们不仅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而且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精彩生活和文明。从2001年至今,全村共投资6000万元,绿化荒山2100亩,空地变绿地240亩,退耕还林300亩,植绿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70.4%。村党总支先后多次被省、市、县委评为红旗党组织,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集体先后被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国家级文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村建设明星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十大特色乡村”和“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等称号。皇城相府旅游有限公司下设相府景区、九女仙湖、生态农业、相府国旅和相府宾馆以及相府宾馆贵宾楼6个旅游企业,是一个集山水、人文、自然、生态以及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亿元的风景名胜旅游区。2001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山西十佳文明景区,2004年又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双认证;景区内建有中国第一座字典博物馆――中华字典博物馆;2007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继北京故宫之后全国旅游界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

  福保村位于昆明南郊滇池畔,现有816户、2561人,耕地面积1650亩,现拥有13家企业,其中3家进入云南省百强企业,产值上亿元,全村固定资产12.6亿元,全年生产总值8.75亿元。近几年,福保村因地制宜、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道路。1997年,建成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度假、会议交流中心――福保文化城;此后几年间,福保人投巨资建成了获“吉尼斯世界之最”的“室内温泉海洋水上世界”,集大型水上歌舞演出与民族风味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室内水上大剧场“福天宝地”以及福保大戏院,国际标准攀岩场馆等娱乐文化设施,将“福保文化城”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议接待、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企业。胡锦涛、李瑞环、刘云山等领导同志先后到这里进行视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福保村先后荣获了“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二、典型村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多年来,华西村等村建设典型村在实施村建设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颇具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和实践路径,并在促进本区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秉持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理念。我们看到,华西村、西霞口村、皇城村以及福保村(以下称为典型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典型村、明星村,这些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严谨、务实的姿态,扎扎实实的建设“美丽的村庄,幸福的村民”的终极目标。为此,这些村庄都制定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将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在学习、调研和实践过程中,典型村都无一例外的提高了对旅游业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自觉性,坚持按照大产业、高水准的思路来规划和组织实施旅游产业。华西村每年都制定相关规划,最终建成了“南有钱庄(工业)、中有天堂(居住)、北有粮仓(农林)”的村格局。华西村的上百个景点,也多是既适应村建设的需求,又契合村旅游的需要而兴建的。西霞口村的各大景区,也是在村建设过程中次第修建起来的;特别是西霞口2008年制定的《西霞口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提升规划》,所确定了“主题联动”旅游模式,更是以乡村旅游促动村建设的实例。皇城村、福保村也是在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确定了发展乡村大旅游的理念:皇城村2009年制定了《山西皇城相府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建设规划》,福保村也制定了“昆明文化第一村”的相关规划,从而实现了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的整体局面。

  二是统筹兼顾,立足长远,实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看到,在这些典型村建设村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立村之本,发展之基,富民之源。因此,在经过艰苦的原始积累之后,典型村的领导者们都转变思路,统筹兼顾,大力实施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之下,典型村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发展,也都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需要,全力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华西村一贯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达到了“三化三园”。2001年,华西已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1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华西又果断关掉了3家经济效益较好的化工厂、小钢厂;近年来,华西村直接用于环保的投资就达到了4亿多元:其中,规划建设了两个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创立了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一年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效益就超过了亿元;目前,华西不仅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而且还新建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做到了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华西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0.5%;2009年,华西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华西环保办公楼,把江阴市环保局华士分局、华士镇环保所和华西环保办这三级环保监管机构集中起来办公。西霞口对村内及连景区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对道路两侧及周边空地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组成了专业的清洁队伍,实行全天候保洁;全村生产、生活全部使用电能,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电气化村;建成了两座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污水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皇城村主导产业是煤炭经济,但非常注重环境保护,把村办煤矿全都建成了花园式矿山,从2001年至今,全村共投资6000万元,绿化荒山2100亩,空地变绿地240亩,退耕还林300亩,植绿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70.4%,在皇城,矿山是翠绿的,河水是清澈的,村子里很难找到裸露在外的黄土,村庄环境和旅游景点和谐统一,使煤炭企业自身也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丽景观,其中山城煤业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工业旅游示范点”。福保村先后投资了三千多万元,对全村的水、路、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先后建成了146幢,具有多功能、美观实用的别墅式农村住宅。新建了18米宽,1.2公里长的道路和绿化带(含2个街心花园),种植花木数千棵,草坪一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这些做法,都充分立足于生态需要,立足长远,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3-04-22/6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