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零零社区网友  2012-11-14  互联网

  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刘云

  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副处长李保全

  省农技推广总站博士李宁

  编者按

  11月12日,本报与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在郑州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座谈会。我省的农业专家、“三农”政策研究专家、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 专家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县的主管副县长共20多人参加了座谈。大家围绕粮食问题、土地增产增效问题、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和农业开发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 各自发表了意见和看法并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本报整理了专家的部分观点刊发,希望对农业综合开发这项工作有所推动。

  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南是 个产粮大省,近年来,我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从农业综合 开发提高粮食年产和总产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的责任重大。

  2009~2011三年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0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7.5亿斤。目前,全省各地已建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面对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的难题,农业综合开发当前所要做的就是朝着“两不三新”的目标求实创新,埋头苦干,强力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

  一是理清务实开发的思路。《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 方,集中打造6000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这是全省加快推进“三化”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对巩固 提升全省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一定要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切实增强建设高标准粮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是确定务实开发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是:以规划的粮食核心产区15个省辖市、95个县为重 点,分阶段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万亩方、千亩和百亩方。其中,2012~2015年,改造中低产田900万 亩,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方”400个,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亿斤;2016~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3500万亩,建设高标准粮田“万亩 方”1500个,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16亿斤的目标。

  三是提升务实开发的标准。高标准粮田建设要始终坚持综合标准,不断提升工程标准,确保所建项目区外延要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科技新,产量高、可持续”。内涵要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 效”。各地要结合当地生产条件,以综合标准为指导,细化水利、农业、田间道路、林业、科技等单项技术标准,真正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成现代农业的 示范工程。

  四是强化务实开发的基础。务实开发必须打牢工作基础。要着力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准备,市县都要建立健全项目库、数据库,搭起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管理信息平台:着力完善创新竞争立项、绩效考评、专家评审、建后管护等机制;着力抓精细化管理,全面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招投标制、财政资金县级报账 制、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着力打造精品工程,项目区每座建筑物都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每个标段工程都要坚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每道工序都严格规程、标准 和质量。

  五是加快务实开发速度。2012年是全省高标准粮田建设的启动年,全省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依据年度实施计划,把存量资金与新增资金统筹安排 使用,集中打造以一万亩为起点,三万亩以上的高标准粮田。要在项目资金公示的基础上,按照土方、机电井、道路桥涵等项目工程内容,排出施工时间表,建立施 工台账,抓紧工程招标、放线定位和各项准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以确保当年工程当年完成并发挥效益。

  科技支撑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业在全国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何保证粮食增产,是摆在河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粮食增产主要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改善生产条件和增加科技投入。扩大耕地面积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是不现实的,就我省的实际情况而言,只有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科技投入来实现粮食增产的目的。

  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各占约1/3,中低产田比率较高,因此农业综合开发的侧重点应该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研究成果表明,低产田变中产田的转变主要靠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

  件,中产田变成高产田主要靠物质和科技投入,而高产田的再提高只能依靠科技投入。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之后,为了进一步发挥土地效益、增加农业产出,只能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实现。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便是这样一种科技投入模式。通过有效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农科院、涉农大专院校的专家积极参与,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大田变成专家的试验田,一亩地自然就有两亩地的产量了。

  另外是机制问题。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

  实行了“方案、监察、总结、验收”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科学方案的制订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指导,通过项目区之间的互相观摩考察,积极开展 互动,项目区的自我总结与项目的最后验收保证了效果。结果是,开发一片,高产一片,今年高产,明年和后年还继续高产,粮食生产在持续,粮食增产也在持续。

  国外的小麦亩产已经达到了2400斤,外国人能做到,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南省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提高单产和总产,调出更多的粮食,这是我们河南的责任。

  1300亿斤粮食从何而来?

  今年“两会”上,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2020年河南省将再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0亿斤,达到1300亿斤。

  这增产的300亿斤粮食从何而来呢?等不来,要不来,只能干出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农业综合开发是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1300亿斤的依托。

  河南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城镇化推进,农业用地减少或者土地质量降低,水资源紧张,这都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另外,中国社会进入路易斯拐点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拥入城镇,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的耕种质量也在下

  降。再者,一些地方政府强调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导致了工业用地和农用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推进城镇化,就必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提高亩产来增加粮食的产量。

  一分为二地看,农村劳动力减少,大量土地闲置,给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土地流转使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经济开发通过对农业机械、基础设施、 先进技术的投入,促进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产量,尽管对于种粮大户来说,亩效益并不高,但因为面积大,总体收益还是不错 的。

  国家应对规模化经营大户有更加具体的政策扶持、经济补贴,同时也要吸引城市资本回流农村,建设更大规模,设施更完善的大农业,让更少的人从事农业,打造农场主,让每亩地产粮更多、效益最大化,让种地的人不吃亏。

  农业综合开发要与机械、设施、科技投入相结合,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相结合,与农产品加工转化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产品流通交易体系,进一步促进经营方式转变。

  只有这样才能使2020年河南粮食产量提高到1300亿斤,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复种指数促农增收

  小麦、西瓜、辣椒、玉米,和三年前相比,尉氏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里土地现在每年都种到了四季,增产和增收效果都十分明显。

  尉氏县是河南省的产粮大县,也是种植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县市之一。长期以来,尉氏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比重大,农业灌溉、交通等配套设施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经济作物受旱涝影响大,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一直不多。

  譬如西瓜。每年西瓜上市的时候正是汛期,降水量大,一遇内涝,甚至绝收。瓜农为了减少瓜田内涝影响,只能在汛期到来前抢收,一来西

  瓜大量上市造成市场价格偏低,二来西瓜经销商抓住瓜农心理,又一次压低价格,收入减少。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后,尉氏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示范面积6.15万亩,灌溉周期也从原来 的15天缩短到8~10天,不怕旱了;地里挖了排水沟,一下雨水就很顺畅地排走了,也不怕涝了。另外,各部门统筹安排,项目计划设计的13.7公里的机耕 路全部修改为4~5米宽的水泥路面,新修水泥路16公里,雨下得再大,成熟的西瓜一样装车运出。

  耕作条件的改变,调动了农民复种的积极

  性,全县优质小麦“周麦24”等的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项目区的农民也开动脑筋想办法,把过去单纯的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改为小麦、西瓜、辣椒、玉米等一年四熟,复种指数由170%提高到200%以上,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现在项目区的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西瓜能卖2000元,辣椒能卖5000元以上,玉米亩产也能收350斤左右,每亩地的收入在7000元以上。项目区里的农民,粮食增产了,钱也挣到了。

  据估算,项目区将累计新增粮食2130万公斤,优质瓜菜818万公斤,与开发前相比,分别增长36.2%、255%。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加强对项目区农民培训,增加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还要注重高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本着“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科技推广新思路,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一形式新颖而有效。从横向看,由各级农开办负责组织协调,省农业科技部门作为技术依托,各县农技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工作,从纵向看,则把省、市、县三级的农综开发部门和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部门联合起来,形成了

  合力。

  粮食增产潜力在科技,只有让科技成果普及田间地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作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部门,省农科院按照 “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中选择了太康、西华、西平、汝南、上蔡、原阳、息县等7个县作为技术推广试点县。两年 来,在省农开办的组织协调下,在科技人员的技术引导下,通过应用“良种+良法+科学管理”的措施,不仅应对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

  响,更是取得了小麦、玉米项目总增产6.5亿公斤,总增收12.6亿元的成绩。从而实现了项目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业科技成果的试点推广,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7个项目县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1万亩,辐射带动面积692万亩,使先进适用的农业 技术推广普及、落地生根,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的支撑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 累了宝贵经验。

  从“伸手要粮”到“贡献余粮”

  上世纪60年代,封丘县每年都要吃国家7000万公斤统销粮,现在还是这么多土地,人口也增加很多了,但是全县每年还要贡献出6亿公斤粮食,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11-14/5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