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粮食稳定发展道路的中原实践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23  互联网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连续10年夏粮增产,实现了难得的“十连增”。河南在全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有目共睹,始终坚持“两不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增粮增收的经验弥足珍贵。河南的探索是“三化同步”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鸿篇巨制的精彩一章。铭记河南的贡献,珍视河南的经验,总结河南的探索,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粮食稳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本报刊发的这篇报道,对河南粮食10年稳定发展的奋斗历程进行了深入梳理,希望对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实践以启迪。

 

  2012年7月6日,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作出重要贡献的河南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以及回良玉、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

  2012年7月12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今年河南夏粮总产量637.2亿斤,比去年增产10.9亿斤。在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实现了自2003年至今的“十连增”。

  2012年7月14日,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时期“国家粮仓”――黎阳仓揭开了神秘面纱。考古发掘发现,这个位于河南浚县境内的官署粮仓,已探明的84个仓窖可储粮3000多万斤,能供8万成年人食用一年。

  10天内发生的三件新闻,看似联系不大,但因有了“河南”和“粮食”两个关键词,其象征意义就变得格外意味深长。承载八千年农耕文明的河南,其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荣耀,不仅仅停留在“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历史记忆中,不仅仅停留在令人称奇的考古发现中,而且因为政策科技的关键支撑和行政的强力推动,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展现在“十连增”的灿烂辉煌中。

  粮食,还是粮食,是河南人的命根,也是河南人的图腾,更是河南人的自豪。如今,放眼河南大地,千里沃野,万顷平畴,“天下粮仓”的传奇卷轴让世界为之惊艳:进入新世纪,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力推进过程中,河南农业的成就之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之大,值得大书特书;特别是河南在推进“三化”同步发展中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意志、责任和智慧,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道路时不断创造的新经验、新实践和新探索,更是令人敬佩有加。盛夏时节,我们行走大中原,见证丰收年,在古韵新貌中,近距离感受了中原崛起磅礴的决心与力量,也看到了中国粮食稳定发展道路的河南画卷正在迤逦展开。

  信号一直不变要求一直不松支持一直不减

  ――落实好中央“三农”政策,健全好利益补偿机制,让抓粮种粮的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政策支持是河南粮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河南会取得夏粮“十连增”?在河南采访中,我们接触了各级干部、农业专家、科技人员、普通农民,大家对此说了很多原因,但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政策好。中央重农的政策、河南抓粮的举措,像春雨一样滋润了中原的土地和中原的农民。

  河南的农事和粮情,一直牵动着中南海。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河南考察,心中挂牵的是粮食,必看的也是农业和粮食生产情况。“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连续九年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来到河南视察的温家宝总理,语重心长地嘱托;“如果河南的粮食生产掉下来,别的地方就补不上、背不起,抓好河南的农业农村工作、稳定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回良玉副总理一语道破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分量。

  河南的决策者对河南农业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责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抓好河南的农业和粮食生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省委书记卢展工决心坚定:“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省长郭庚茂也强调“要通过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来稳固粮食基础”。2010年春,河南向国家作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的郑重承诺;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河南省委省政府特别强调“两不牺牲”,在确定中原经济区诸多定位时,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位;2012年,河南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河南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河南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实施中原经济区大战略的核心支撑。

  今年1月5日,对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马宣寨村的种粮大户王福军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女儿出嫁,国务院奖励的东方红拖拉机也披红挂彩地开回了家。

  去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表彰对象最全、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河南省受到通报表扬,有20个产粮大县、54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王福军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从中央到省市县,对我们种粮农民支持都非常大。种粮食既得收益又得荣誉,对我们农民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我打算带动更多乡亲多种粮,多打粮。”王福军的一席话,表达了许多种粮大户的心声。

  “种粮农民钱袋空、产粮大县财政穷”的尴尬境地,曾经直接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河南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了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

  提起去年底国家表彰产粮大县的事,驻马店市汝南县农业局局长雷向东至今还心存遗憾:“河南省20个县入选,每个县获得1000万元奖励,我们在省里排在第22位,只差两名就选上了,很可惜。不过后来在全省的表彰大会上,我们也获得了表彰和奖励。”

  近日,河南省财政厅给各市下达了2012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其中安阳获得1.78亿元,较上年增长65.21%,滑县还额外获得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780万元。许昌市获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125亿元,增加近一倍。

  2005年的时候,河南全省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只有5.3亿元,今年增加到30亿元,增长约5倍,8年累计119亿元。随着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地方政府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对于在高产创建、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各市县还拨出了专项资金进行奖补。新一轮学习科技热、承包土地热、购买农机热正在农民中掀起。

  事实证明,自上到下,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连续迈上80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3个台阶,201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达到了1100亿斤以上。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达8050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

  下一步,如何立足现有财政条件把粮食生产抓好、把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好?对河南的决策者来说,势必要求每一分钱都得催生出最大效益,而不能撒胡椒面。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说,河南确立7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就是要按照“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这“两个聚焦”的要求,瞄准最适宜种粮、增产潜力大的产粮大县,集中投入,把这些地方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种子,历史的土壤里,你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容颜”

  ――“国家队”、“省级队”、“市县队”和“农民育种队”各显神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民营种企成果迭出。种业革命是河南粮食稳定发展并寻求突破的关键支撑

  河南夏粮生产“十连增”,走出了以往粮食生产“两增一平一减”的怪圈,绝不是简单的运气和偶然。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告诉记者,2003年河南省夏粮单产为318.1公斤,随后一路攀升,达到今年的395.8公斤,每亩净增了150多斤。通过面积、单产、总产三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过去10年,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总产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而单产要提高种子是关键。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子的优良品质对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单产的变化,品种的贡献率要占到一半以上。河南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前瞻性突出的特点,采取超前战略,抢占科技研发制高点,掀起了一场‘种业革命’。”许为钢说。

  可谁能想到,就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还靠四处调种过日子,在各地小麦品种五花八门、东西南北逐鹿中原的环境中难以突围。

  “粮食大省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怎么行?”2000年之后,河南加大了种子繁育发展力度,2001年,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提出“要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随后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加快提升了育种科研水平。

  “厚积薄发,十年磨剑。”省农业厅负责人说,“近年来,河南的育种力量越来越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现在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作物育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其中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的供种量居全国第一位,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还把良种种在了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湖北、河北、陕西等省的土地上。”

  7月3日,在鹤壁市农科院,记者见到了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冬去春来,南繁北育,面前的这位古稀老人在河南和海南玉米繁育基地之间往返了40多年,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育种事业上。

  一提起玉米,程相文便兴奋不已。在宽敞现代的成果展厅,他给记者介绍了豫玉11号、浚单18、浚单20、浚单29等近年来通过国审、省审的“明星”品种。这些玉米被摆放在一个个“大金碗”中,在灯光的映照下,闪耀着黄金的光芒。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今年2月刚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浚单20”,这是程相文的心血之一,目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全国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玉米品种。

  2011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鹤壁市农科院时,专门为浚单系列玉米种子题名“永优”,勉励程相文团队培育出的种子品质永远优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温总理对程相文的“永优”之托,不禁让人想起河南老一代育种学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吴绍筚。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也曾握着他的手嘱咐他“大办农业,多为祖国培育良种”。

  吴绍筚、范濂、胡廷积等老一代育种和栽培学家,给河南农业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科技基础。近年来,河南涌现出的以郭天财、许为钢、雷振生、茹振钢、堵纯信、程相文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小麦、玉米育种领军人物,正是站在前辈科学家的“肩膀”上,薪火相传,才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他们将育种栽培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带动全省的农业科技人员,实现了河南由需求大省向供种大省的转变。

  除了这些“国家队”、“省级队”,中原大地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河南粮农对增产的孜孜追求,还催生出了一批“市县队”和“农民育种队”。7月5日,记者走进成立于1959年的温县农科所。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个县竟有这么大规模的农科所;让我们更没想到的是,一个县级农科所竟有这么多科研成果。在展览大厅的墙上,记者目睹了一面浓缩了温县小麦育种半个世纪艰辛与辉煌的实物展窗,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温麦18、温麦19……一株株披红的麦种嵌在墙上,不断攀升的不仅是时间的年轮,更是一百斤一百斤跃升的单产;不断变化的不仅是领军人物的名字,更是一个又一个破茧而出的新品种。这中间,温县地方和民间育种传统的浓郁氛围功不可没。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8-23/5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