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任务。从那时起,亿万农民在期盼丰衣足食的同时,有了更高的梦想和追求。
改革开放30余年,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中央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定位调整、以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终于让农业现代化曙光初现,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率先基本实现。当初有些模糊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渐渐清晰,梦想向现实逐渐靠近。
在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里搞改革、促发展,要想少走弯路、稳步推进,充分照顾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常常要“摸着石头过河”,先试先行。2010年8月,农业部确定第一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启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一轮实践探索,打出了力争大部分示范区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旗帜。
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了“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的要求。他强调,示范区要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地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业经营体制机制,达到试验示范、引领发展的目的。
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年,5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37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4374万吨,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蔬菜、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分别增长24%、7.8%和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
2011年,首批示范区以占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的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多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900元。示范区的领先优势及示范效果较为明显,已成为各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
今年年初,农业部认定了第二批101个示范区,现代农业整县制推进的阵容壮大、势头强劲。全国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已初现雏形,各地各部门合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探索创新,示范先行,创建示范区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之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国家而言,“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农业而言,则是到了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三化同步”重大战略部署,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任务。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随后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八项任务之一进行了全面部署。
而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探索,早已在各地生动开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大批农业高新科技、农业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示范等农业园区,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进行着各具特色的实践和探索。江苏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浙江在人多地少等资源条件制约中,紧紧围绕“市场”和“创新”,既保粮食安全,又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态,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稳步推进,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湖南启动了“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
现代农业不可能“齐步走”,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必须选择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率先发展、先行探索和示范带动,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驱动下,中央的决策与地方积极性结合了起来,迎来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黄金时期。
2009年4月,农业部启动示范区建设工作。2010年召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座谈会上,农业部明确提出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四性”,即先进性、经济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把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必须把主导产业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对此,各地反应十分踊跃。四川、安徽、山西、山东等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对示范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提出具体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与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及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相衔接,促进了示范区持续稳定发展。
在规划引领下,示范区发展方向清楚了,资金投放对象明确了。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下一盘棋,避免了“打乱仗”的局面,建设工作得以高效推进。
财政部、农业部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今年4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部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十二五”期间国开行将融资2000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双方将紧紧围绕“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围绕现代粮食产业、现代园艺产业、现代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农产品初加工、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国际合作等10个重点领域加强战略合作,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领导重视,规划科学,投入加大,起步扎实,示范区建设,注定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
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示范区强劲增长势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光照充足、自然隔离条件好、水利灌溉设施便利,一直是甘肃省粮食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甘州区被确定为示范区之后,从打造优质制种、优质畜牧、优质果蔬三大基地入手,打造主导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甘州区副区长袁斌才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来,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制种玉米怎样做、肉牛产业怎样抓、蔬菜产业怎样搞都有了具体的办法。”2011年甘州区投资5.78亿元,建成烘干线25条,其中鲜果穗烘干线14条,籽粒烘干线11条,有力地提升了种子加工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县发展玉米制种面积20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
像甘州区一样,各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都不是简单地圈几百亩地,引进几个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而是因地制宜,整市县推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焦共同的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进行发展,打造主导产业非常明晰的产业区,实现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在黑龙江的各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0年以来,五常市投入资金10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标准化育秧大棚、土地整理项目等建设;肇东市整合项目资金5.5亿元,重点进行平原水库除险加固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黑龙江垦区以三江平原灌区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7个灌区灌溉渠系建设,建设优质高产稳产粮田等75万亩、旱涝保收标准农田达到2184.4万亩。目前,各个示范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成都市是首批示范区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副省级城市创建单位,成都市紧紧抓住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契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火明认为:“成都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各区(市)县发展现代农业赢得了新的机遇,可以有力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在西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影响力。”两年来,成都示范区立足兼具都市现代农业和传统优势农区的特色,主抓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样样拧在手上。通过实施400万亩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27个。2011年水稻亩产创历史新高,其中8个试验点亩产突破800公斤;全市耕地流转面积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9%;年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已达3438个,规模养殖比重接近7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比上年增长20.6%。
黑龙江垦区紧紧围绕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稳粮、增收、强基础、上科技、优结构、重民生的主线,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2011年,垦区粮食总产达到407.4亿斤,从300亿斤迈上400亿斤的新台阶,仅用了两年时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916.4亿元,人均纯收入16466元。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说,垦区35%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82%的耕地,旱地经营规模户均450亩,水田经营规模户均200亩,最大的家庭农场超过万亩。垦区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已达35.4吨,创造了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劳动生产率。
新疆呼图壁县依靠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现代物流等,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和效益。全县建成千头牛场12个、万头猪场5个、百万羽家禽养殖场15个;订单农业面积10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90%,牛奶订单率达95%以上。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00元。
……
第一批示范区建设虽然还不到两年时间,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变化不小,收效明显。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尽管第一批示范区横跨东、中、西部,从乌苏里江江岸一直铺展到天山山脉,地区间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但是单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来考量,都处于区域领先位置,其中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多数达到万元以上,江苏省昆山市已达2万元。对农业农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示范区县市来说,实属不易。
专家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紧紧围绕农民主体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这个核心来思考。让广大农民从示范区建设中得到实惠,是示范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方政府积极申报、参与示范区建设,还看中另一种实惠,那就是展示地方形象、打响地方品牌。拿全国优质稻米说事,黑龙江“五常大米”(五常市)、安徽“南陵大米”(南陵县)、内蒙古“保安沼大米”(扎赉特旗)借势沾光,品牌更加响亮。
一年多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各示范区立足自身优势,在组织领导、建设模式、扶持政策、体制机制、科技支撑、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示范区充分发挥“蝴蝶效应”
示范的意义,在于推广。《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从全国示范区的发展带动作用看,由点及线、带动一片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安徽省已确定第一批2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从今年起,将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8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对示范区建设,安徽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土地单位生产能力、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化程度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标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程度高等。最终目的是带动全省农业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辽宁省盘山县采用“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养殖模式,解决了蟹田水稻养殖中的施肥施药矛盾问题,实现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综合养殖模式,亩均利润达2200元,并推广至20余个省市,建立十多个示范点,在省内外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