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荷花飘香。驱车行驶在山东省鱼台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挺拔的防护林,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机耕路,一道道纵横交织的防渗渠和一块块精耕细作的高产田,构成了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画卷。
土地治理项目:
让“北大淤”变吨粮田
6月26日,在谷亭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汪庄村村民马兆阳站在田埂上,指着长势喜人的水稻,乐呵呵地说:“以前这里是有名的‘北大淤’,而现在变成了吨粮田,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让这水通了人性,哪里需要去哪里。”
据鱼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张冬青介绍,鱼台毗邻微山湖,地势低洼。因此,疏通水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关键。基于此,鱼台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过程中,坚持以治“水”为核心,要求每个项目区规划建设独立完善的灌溉管理网。
去年,对谷亭街道的7个行政村实施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350万元,维修、配套排灌站2座、开挖疏浚沟渠65公里、修建U型防渗渠28公里、修建桥涵闸628座、土壤改良1万亩并实施良种及机械化推广,形成了独立的灌溉管理网,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项目在未开发之前,村民浇地采用大水漫灌,灌溉1万亩田地需用时一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三天就可完成。而且,每年可新增产粮食102万公斤,年节水约88万立方米,人均纯收入增加376元。”张冬青说。
截至目前,鱼台共实施土地治理开发项目19个,总投资1.77亿元,开发土地26.25万亩,项目区内农民人均增收376元。
产业化项目:
让农民进入增收快车道
王鲁镇陈堂村村民刘召平,现在依靠种植有机大米,走上了致富路。“县里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以丰谷米业为龙头,进行产业化项目开发,在这里建设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同样是种水稻,俺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刘召平说。
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启介绍,2011年,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公司投资800万元,与45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捆绑使用,建设了面积1000亩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采用有机栽培技术,全过程应用防虫网和杀虫灯生产有机大米。去年,实现了平均单产360公斤,总产1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200余万元。
鱼台是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该县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作用,同时配套运用财税贴息、补贴、奖励、信用担保等手段,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目前,单是围绕“鱼台大米”这一品牌,鱼台共扶持和培育了以鲁王集团、美晶米业、丰谷米业等14家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科技推广配套:
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
“俺的水稻全部采用机播,既抗旱又抗病虫害,与撒播的就是不一样,节省的时间可以外出打工挣钱!”王鲁镇王鲁村村民许玉连对项目区推广的新技术赞不绝口。
张冬青介绍,鱼台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采取“联姻结对”的方式,进行科技推广配套。在唐马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推广了水稻优质高产抗病集成组装栽培技术,使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在谷亭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八里湾村,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千亩水稻科技种田示范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2万亩,农机耕作作业2万亩,机械收割2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据统计,近两年,鱼台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产量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科技贡献率高达65%以上。昔日的“涝洼地”今朝变成了“聚宝盆”,农民的脸上写满了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