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一年一度充满期待的季节,也是一个一年一度举国关注的时刻。6月21日,农业部宣布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丰”。这是继去年夏粮“八连丰”之后,在高起点上实现的又一次超越。
犹如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冲击新高的跳高运动员,我国的夏粮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高度。站在“八连丰”的高起点上,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看似风调雨顺的年景,是否于无声处,惊雷潜藏?全国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农业技术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便是在这样一种重压之下,奋发有为,全力以赴,以一个漂亮的“九连丰”再次站在夏粮产量新的制高点上。今天,当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回首半年多来夏粮生产所走过的路程,感到这份收获更加厚重,更加来之不易。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将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归功于“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的确,政策引领方向,科技保驾护航。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到农业部大力开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到“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的开展;从百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生产,到“一喷三防”在小麦主产区全覆盖,一道道政策措施,一条条技术路线,一项项实用技术,一次次现场指导,成为今年夏粮增产、实现“九连丰”的强力支撑。
“一喷三防”全覆盖,一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使关键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专家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的赤霉病一度被认为是小麦的“癌症”,往往是看到有病再喷药就来不及了,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基本掌握了赤霉病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喷三防”防治措施,“今年要没有‘一喷三防’的大面积推广,赤霉病可能在局部地区造成重大损失,夏粮形势还真难说。”
据农业部预测,今年夏粮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提高10公斤左右,科技对夏粮生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可以说,我国夏粮“九连丰”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权威计算表明,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今年实现的“九连丰”,便是最好的印证。
为防范“干热风”危害,促进小麦灌浆成熟,提高单产水平,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分两次共计下拨16亿元资金,对河南、山东等11个冬小麦主产
省区的3.2亿亩麦田实施“一喷三防”给予补助,每亩5元。
“今年重大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今年的补贴政策针对性更强,即政策与技术挂钩,解决了技术落地、技术到位的问题。从2004年“四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但由于技术措施不能完全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从去年开始实施“一喷三防”补贴,在今年实现了重大突破,由过去“联地计补”的普惠型向“联技计补”效益型与普惠型相结合转变,不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极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提升了农业技术的到位率。
从“联地计补”变为“联技计补”,一字之差重千钧。正因为有了这一转变,使“一喷三防”这一“吹糠见米”的实用技术实现了11个冬小麦主产区全覆盖,小麦主产区真正实现了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将病虫危害降低到最低。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在小麦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一喷三防”,能够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保大穗、增粒重,立竿见影,防灾增产效果好。
有了中央财政“联地计补”政策的带动,各地都把推动“一喷三防”政策落实作为夺取夏粮丰收的重要任务,山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500万元,实现全省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安徽各项目县财政共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购置喷防器械和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
“一喷三防是颗定心丸。”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说。在镇农技站的指导下,他的2000多亩小麦在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四个时期分别打了四次药。镇农技员周炳臣告诉记者:“今年的蚜虫特别厉害,没实施‘一喷三防’的麦田产量最多600斤/亩,至少要减产500斤/亩,一次药也没打过的,千粒重约在22克左右,比老赵的少了一半多。”
据河北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的地块比不喷施的地块,平均可增产10%以上。从今年夏粮丰收看,政策的成效已经显现,不少地方植保站负责人感慨地说:“今年小麦长势为近4-5年来最好,与‘一喷三防’实施到位有很大关系,这喷与不喷就是不一样啊!”
“一喷三防”是关键,而其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成为夏粮增产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今年防灾增产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超过往年,如小麦深松整地面积达到1亿亩,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播种镇压1.3亿亩,增加了5000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产量形成。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为主推技术与主导品种的推广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九年来,在组长于振文院士的带领下,小麦专家指导组每年都要发布小麦秋冬种、越冬和春季管理等技术意见,先后提出了“十大主推技术”和“五项关键措施”,提出了晚播应变、科学抗旱、防冻补救、促弱转壮等抗灾减灾技术意见,同时,筛选推介了济麦22、郑麦9023等一批高产品种,进一步发挥了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特别是今年,小麦专家指导组按照“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部署,制定发布了6个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落实小麦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到田率,为冬小麦实现“九连增”的历史性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产创建是整合科技整体优势、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的重大举措,它实现了“良田、良肥、良种、良药、良技”五良结合,增产优势明显。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全国600个小麦主产县平均每个县4个,示范片平均亩产在450~500公斤,相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农民们纷纷赞叹,“现在种田比以前容易多了,用什么种、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看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就行了。高产创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铃声的课堂,没有黑板的教室。”
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在小麦开镰之际,驱车行驶在小麦主产区,即使在高产田块,也几乎见不到大面积倒伏的情景。专家说:“这证明肥料施用越来越合理了,这就是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果。”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介绍,今年冬麦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经达到了2.9亿亩。通过采用种肥同播技术、利用小型追肥器减少撒施技术、后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追肥等,做到了施肥数量的准确、时期的合宜和方式的合理,使得生育期营养得到了保证,农民反映肥料没有多施,产量大大增加。
今年夏粮生产中,农业部门在突出抓好关键技术的同时,还着重抓好了薄弱环节。
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旱地小麦如何提高产量一直是个难题,而在今年,西北地区旱地小麦表现优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高志强这样评价:“西北地区旱地小麦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亩产可达400多公斤。”
记者了解到,在山西省闻喜、洪洞等小麦主产县,当地农民通过采用高志强及其团队研究出的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产量提升了20%~30%。该技术的核心是,前茬小麦收获时留高茬,在麦收后10~15天,提前深耕,提前深施有机肥、保水剂以及生物菌肥,提前秸秆还田。“三提前”技术可以使小麦播前的土壤0~100厘米土层储水比传统技术增加40毫米以上,为生育期地膜覆盖小麦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高志强说:“特别是依靠覆盖技术和全程栽培技术,1毫米的降水实现了增产1公斤以上的粮食,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促进年,一项活动的开展强力促进技术进村入户
乘着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春风,农业部于年初启动了主题为“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的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动员10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夏粮再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构建体系、提升能力、建设队伍”为总体要求,以实现农业科技自身跨越发展和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为主要目标,创业科技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年初,农业部推介发布了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并积极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员,在夏粮生产关键季节和重点环节集中开展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同时,在重要农时季节、重点地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民广泛采取深耕深松、播后镇压、“一喷三防”等各项抗灾减灾增产措施。
从去年12月开始,历时5个月的“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夏粮生产卯足了劲。史书印是河北省栾城县柳林屯乡北屯村农民,站在自家的麦地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每亩能比去年多收七八十斤,这可都是科技培训带来的好处啊。”
史书印是受惠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千万个农民中的代表,他说,培训让他对小麦如何浇水、施肥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新技术,亩均增收300多元。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国各地共投入培训经费7.9亿元,培训农民6175万人次,开展现场培训或指导56万场次,举办培训班25.4万期,发放技术资料8.5亿份。特别是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匮乏的情况,各地农业部门开展针对关键技术、农机作业技术的农技员培训,迄今已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万人次。
“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开展近半年来,围绕春耕备耕、“三夏”生产做足了文章,在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服务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湖北省孝感地区的阴雨天较多,赤霉病发作较重。而张光明家的15亩小麦没和往年一样得赤霉病,至少避免了三成的产量损失。他觉得这都归功于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田间管理的措施指导到位。张光明告诉记者:“小麦从选种到拌种,从除草到防病,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员在现场指导。乡镇技术员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们技术帮助。”
湖北省政府将2012年确定为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年,提出“粮食增产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为此,全省1万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忙碌在农业生产一线,共开展农民科技大培训476万人次,为全省夏粮丰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河南省连续4年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今年以来,全省组织1.3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以夏粮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督导为重点,层层落实技术责任制,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入户指导36.7万人次,指导农民124.9万户,培训科技人员1351场次、6.4万人次,培训农民689.2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943.9万份。
安徽省农委组织省级农业专家和万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包村联户驻点服务。全省16个市91个县农业(市、区)开展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有12个市整市开展了包村联户服务。全省共有1万多名农技人员、包近万个村、服务13个主导产业中的11万多个农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
在河北邯郸,从4月份开始,4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便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和3个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开设“田间课堂”,进行全天候“坐诊”,24小时服务。他们根据苗情、墒情、病虫害情,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开展培训指导和技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运用肥水、综合防治病虫害。每天针对重点区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以“一喷三防”为重点,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吸浆虫、蚜虫、红蜘蛛等。针对春季小麦管理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县电视台开辟《专家提醒》专题节目,举办为期一周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