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记者雷敏、林晖、刘羊旸)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农产品价格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0块钱两根”的“向钱葱”尚未淡出视野,调侃“40元一斤樱桃”的“樱谋诡计”又成为新的网络热词。
联想起之前的“蒜你狠”“姜你军”,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无序状态饱受诟病。加快建立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长效机制,是避免更多“向钱葱”改名换姓“重出江湖”的唯一途径。
菜价高位震荡 大葱涨势“凶猛”
一季度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在春节期间达到峰值,其中蔬菜价格呈现高位震荡走势,大葱涨势尤为“凶猛”。
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介绍,往年春节后是消费小淡季,蔬菜价格应该回落,但今年春节后呈上涨态势,原因有两点:一是节日消费,二是雨雪较多,影响蔬菜产量。
“大葱价格涨幅尤其大,主要是受去年大葱价格较低导致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等因素影响。”戴中久说。
商务部的监测显示,一季度全国大葱批发价格最高涨至3月19日的4.99元/公斤,同比涨幅高达1倍以上。
“去年的生姜、土豆,今年的大葱,都属于‘大路菜’。这类蔬菜既容易生长,又都在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如果产销对接不及时,价格很容易坐‘过山车’。”戴中久指出。
随着天气回暖上市蔬菜增加,目前全国蔬菜价格已连续多周回落,大葱批发价格也已有所下降。
4月4日北京新发地市场大葱平均批发价格已降至4.2元/公斤,环比前一日下降12.5%。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往年规律,6月份以后,山东等地的新葱陆续开始上市,大葱价格将恢复常态。
流通梗阻助推零售价翻倍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最近批发环节的蔬菜价格,包括葱价已有所回落,但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菜价却仍处高位。究其原因,长期存在的流通环节过多、“最后一公里”现象等因素,推高了零售环节农产品价格。
在北京崇文门国瑞城乐天玛特超市,记者看到4月4日大葱的零售价格为5.99元/斤。从京郊的新发地市场到这家超市的直线距离不过10多公里,但价格却上涨了近2倍,其他鲜活农产品的价格也比批发环节贵1倍左右,可见流通环节加价幅度之大。
据了解,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每一个环节均至少加价5%至1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零售价格中。
而且,近年来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北京新发地市场信息部经理刘通告诉记者,农产品从批发市场到城市超市、菜市场等零售终端,这一过程价格可上涨近1倍。近几年,批发市场摊位租金和普通生活用房价格节节攀升,加上人工费用、油价等成本也不断上涨,这些都推高了农产品价格。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产品分析师邵娜表示,随着天气转暖,蔬菜、水产品供应量稳步增加,粮、油、肉、蛋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预计二季度食用农产品价格将呈现季节性下降走势。但长期来看,在成本因素推动下,食用农产品价格仍会呈上涨趋势。
搭建全国信息平台 减少流通环节需“对接”
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出现波浪式起伏本属正常,但农产品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价格大起大落,劳民伤财。从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加大对公益性批发市场和菜市场的扶持力度,减少流通环节,多措并举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避免蔬菜价格坐‘过山车’要从源头做起,农业种植部门要及时向农民发布供求信息,特别是去年价格暴涨过的品种,不要盲目种植。”戴中久说。
农民也应谨慎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要避免盲目跟风种植,由于供需关系引起的种子价格上涨应该警惕。
目前,农业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有供求信息发布网站,但作用仍然有限。因为我国农业仍然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官方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没有普及到各个种植点。而且农民对信息也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兴建。我国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提高流通效率。
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正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希望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但“农超对接”需建立在一定规模和流通量的基础上,否则很难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农超对接”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