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跨上1.1万亿斤新台阶,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2004年以来“皇粮国税”的逐步免除,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稳步增加,我国粮食打破“两年增一年减”魔咒,“八连丰”振奋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
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走出“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保险发育不健全,外资加速种业渗透步伐面临严峻挑战,有限的耕地资源还不断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萎缩。专家认为,“八连丰”之后,我国粮食还有多大潜力可挖,连续增长的势头还能延续多久,供求“紧平衡”格局将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未来的中国粮食能否自给自足,正不断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靠天吃饭”局面难改
前郭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常年干旱缺水、十年九旱。“俺们村的土地要达到不干旱标准,正常要灌溉3-5次,每次用水1000立方米,相当于下雨10毫米。”王府站镇王府站村农民张宝柱说:“大水漫灌成本高,灌溉多了算不过账,一般户只灌溉1-2次,所以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一般一公顷地只能打1.5万斤玉米。”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2004年以来,这九个字成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最大秘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局面。湖南80%以上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大部分山塘蓄水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河北超2500万亩耕地没有灌溉设施,粮食生产仍是“望天收”,近3000万亩耕地没有节水工程;河南254处大中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化肥、农药等施用量过大,还导致土壤有机质的不断流失,影响了粮食后续发展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说,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为1厘米左右,而形成这一厚度的黑土大约需要三四百年时间。“如不加快治理,50年后整个黑土区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他说。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与品质的提升。在全国产粮状元县吉林省榆树,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分析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定时期可以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对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推广却有所制约。他说:“每家就一亩三分地,不管是耕地,还是收获,大型农业机械很难作业,新技术的推广也很困难。”
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设施农业,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是粮食生产走出“靠天吃饭”的根本出路。“如今镇里有了膜下滴灌项目,种地不再依赖老天爷下雨,2011年平均公顷产量达到2.7万斤,增产幅度达80%。”张宝柱说:“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过玉米能拿这么高产量,全镇已经有1300多户农民把土地交给了项目区,连片滴灌面积超过1500公顷。”
种粮“比较效益”不高 青年农民加速流失
“如今种一亩地,还不如出去打工三天,村里年轻力壮的基本都出去找活了,留下种地的基本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农民。”在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农民周庭富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种粮的“比较效益”账:正常一公顷水田打1.5万斤稻子,每斤按照1.5元计算,毛收入2.3万元,去掉2万元的种植成本,利润只剩3000元左右,平均到每亩只有300元,而如今吉林省一个普通瓦工,每天至少也能赚100多元,一年到头种一亩地,还不如打工三天。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价格可能面临新的问题,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记者在吉林、河南、河北等地采访发现,近年来粮价虽然涨了不少,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度增加,种粮的比较效益不升反降。
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调查,近5年来全省小麦生产成本亩均增加132.1元,年均增幅7.9%;亩均收益增加193元,年均增幅也是7.9%,但如果刨除政策性补贴,亩均收益仅增加60.9元,年均增长6.8%,低于成本增速。
记者从辽宁省农委了解到,随着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粮食价格涨幅低于生产成本涨幅,种粮亩收益一直在几百元左右徘徊。目前辽宁省粮食主产区近一多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留守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良种良法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未来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
从效益的角度也折射出,农民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已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后种粮必须向规模要效益,走“集约化种植”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种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对新方法、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种粮农民断层现象,已经成为我来我国粮食生产一大隐忧。”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推动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多的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流转,提高种粮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从而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或将重新激发青年农民的种粮兴趣。
农业保险“发育不够” 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公顷玉米,在绝收情况下能得到3000元赔偿,根本不足以保障农民再生产能力。”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中央堡村村书记刘义说,如今种一公顷玉米,种子、化肥、农药3000多元,加上秋翻地、播种、中耕、秋收等各环节费用,仅农机费用就要超过3200元,还有后期脱粒等人工费用,种一公顷玉米的成本至少要七八千元。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主岭分公司总经理李强说,按照制度设计,减产的程度不同,赔偿的标准也不一样。“由于现场查勘比较困难,定损的时候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遇上普遍受灾的情况,只能是按照上限封顶赔付。”他说:“2009年,公主岭市上万户农户减产超过六成以上,24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受灾严重,按照150%封顶赔付。当年公司共收保费3300万元,赔偿出去3000万,去掉经营费用,基本无利可图,不封顶根本赔不起。”
2007年以来,中央把农业保险列入公共财政补贴范围,农业保险从最初吉林、江苏、四川等6个试点省份覆盖到全国主要产粮省,参保耕地面积超过6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近1/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领域,巨灾风险防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再保险体系也不健全。业内人士介绍说,虽然国家有政策性补贴,但保险公司毕竟是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操作,粮食生产一旦大面积受灾,能发挥的保障作用有限。
记者在吉林、江苏、四川等地采访发现,一些从事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每年花很多钱购买商业性再保险,国内目前基本还处于空白。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周县华说:“2010年,我们在内蒙收取保费总额5.9亿元,其中1.6亿元用于购买国外的再保险,国内有一个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只是象征性地接一些单子。”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政策性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目前的保费补贴仅仅发挥了撬动市场的作用,而农业保险公司一旦面临巨灾,根本没有足够的赔付能力。今后要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应探索政策与市场结合成熟的运转机制,政策撬动是一方面,行业的运转还应符合市场化商业运营规律。
种业遭遇“外资合围” 粮食安全命脉堪忧
我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已达500多亿元。国外种子公司进军我国大田作物种业速度明显加快,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生存空间,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的种质资源和种业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年进口大豆已达3000万吨,国家对大豆及食用油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已下降到不足40%。
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丁万志介绍说,近年来,以美国先锋公司“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品种以迅猛的速度抢占、垄断东北玉米种子市场,对我国种业安全威胁很大。与世界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全国8700多家种业企业总体看“多、小、散”,有一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超过100家,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他说:“世界前10强的种子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种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当前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首先是自主创新滞后,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研究薄弱,投入不足,资源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缺乏原始创新,追求短平快,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实验室里课题多、但技术理论的创新少,刊物上的论文多、但促进种业发展的应用少,试验地里的成果多,但实际生产转化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认为,与国外品种相比,本土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吉林省现有各类种子经营业户多达5000多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个,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玉米种子,本省的自育品种占有率不到30%,国外的已超过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种子大都被国外品种所占领。
美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控制着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50%以上的大豆种子市场。以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仅用4年就占据了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较大份额,自育品种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王守臣说:“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或采用‘套牌’经营,生产面积逐年萎缩。”
工业化、城镇化 “圈地热”紧逼18亿亩红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加上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全国各地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圈地热”,全国耕地因建设占用大幅度减少,土地沙化也越来越严重。
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局长崔岩说“由于地方发展上的冲动和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量占用耕地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统计,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下降到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压力不断增大。据他介绍,从1999年到2005年的7年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500多万亩,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超过90%。
“一方面是耕地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土地沙化也越来越严重。”崔岩说,目前我国每年有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相当于一个县的土地面积。我国虽然实行了占补平衡,但是补充的耕地在质量上同占用的耕地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建设占用的耕地有2/3有灌溉设施,补充的耕地只有1/3有灌溉设施。高产田、郊区菜田大面积减少,目前我国每年净进口粮食2000万吨左右,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将造成5000万人口的粮食短缺。
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发现,伴随城市的大规模扩张,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脱节严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受到严重挑战。
首先,大规模城市扩张和新城、新市镇建设,极易引发违法用地问题。“十二五”期间,以大城市、开发区为依托的城市和开发区扩张,以及新城、新市镇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大规模出现。辽宁省提出,沈阳经济区力争3至5年时间,构建37个新城新市镇,打造56个主导产业园区;哈尔滨提出“北跃南拓”城市扩张战略,建设松北新城和哈南新城;鞍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仅为87平方公里,而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鞍山达道湾新城、汤岗子新城、海西新城、腾鳌新城、牛庄新市镇,总规划面积就达到569.57平方公里。
长春市上轮规划确定的长春市规划期末城市建设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数量245万人,而截至2009年底,长春市城市建设规模已达3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数量340万人,分别超出规划65%和38.8%。此外,个别地区通过不断调整规划,导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规模就已基本使用完毕。
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发现,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用地需求猛增,加之全国土地二次调查之后,所有“小开荒”耕地均已上报入库,作为占补平衡指标迅速消耗,许多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都十分有限,耕地占补平衡难以为继。根据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材料,辽宁全省的耕地后备资源仅仅够支撑3至4年的占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