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增产:夯实防通胀的基础

网友投稿  2012-03-13  互联网

  阳春三月,当从南到北春耕春播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生产作出的全面部署、持续加大的“三农”投入,让人们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充满了希望。

  “去年粮食产量1.14万亿斤,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这是去年粮食生产交出的来之不易的答卷,不仅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也在去年管理通胀预期、缓解通胀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去年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一度出现大幅上涨,并带动CPI涨幅在年中达到峰值,但是我国仍未出现物价全面上涨,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个别农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原因就在于我国不论是夏粮还是秋粮都实现了丰收,保持了粮价这一百价之基的基本稳定,因此物价总水平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而今年,控制物价上涨的形势仍然严峻,粮食生产紧绷之弦决不能放松。

  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只要抓住了粮食增产这一根本,政府对粮价和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即使出现短期的区域性的粮价波动也能及时调控。事实上,粮食“八连增”后,政府手里已经掌握了较为充足的粮食储备,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国际粮价大幅起落给国内粮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我们仍需看到,今年粮食增产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说:“建国62年我们的粮食产量一共上了9个千亿斤台阶,越上得高,巩固和稳定的难度越大。”另外,粮食生产的用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机械作业成本都在上升,会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粮食再次增产?国家已经对此进行了部署。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进行了全面阐述,就是要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耕地、水利等基础条件制约,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共识。据了解,去年我国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3.5%,农业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已经达到54.5%。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认为,面对资源、环境两大限制因子,保障粮食总产继续增加会更加困难,这需要基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前沿技术,同时更加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粮食连年丰产也意味着供应量同步增加,在粮价保持稳定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机械化耕作成本却在加大。我们还需警惕丰收带来的谷贱伤农现象,防止粮价下跌以及比较效益走低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给下一个粮食生产周期做好准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

  近些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大幅减轻了农民种粮的各项费用负担,并通过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帮助粮农逐渐走出“农业周期律”陷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农村地区涌现出了一批种粮能手和种粮大户。今年政府支持“三农”的力度再度加大,也为今年的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依然面临着农田水利基础薄弱的瓶颈。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导致我国至今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近两年频发的灾害性气候造成农业生产受到大幅损失,使得这一瓶颈暴露无疑,也给粮食生产带来

  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云南省部分地区已经三年连旱,给当地粮食生产造成重创。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为此,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粮食丰则天下安。尽管我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但是如同其他农产品一样,也存在着因成本增加而带来的涨价预期。稳定粮食产量,实现农民增收,依然是今年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的重要措施。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3-13/5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