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民在蔬菜生产环节承担总成本的42.5%,获利却只占7.6%;其他环节承担成本57.5%,获利却占92.4%,这也就意味着流通零售环节占据了利润的大头。“
(一)在收入分配改革中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重要内容。
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两会的代表委员近几年持续关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有25个省份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越各省的GDP增速,有29个省的农民收入增速整体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江苏省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成员达562万户,入社农户比例达38%,出资额909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韭菜合作社”与“扣蟹养殖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走进江苏省启东市的农村,随处可见连成一片的塑料大棚。在启东市北新镇民新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当地小有名气的“韭菜大王”龚善新正在帮助同村的菜农收割韭菜。龚善新告诉记者,这些韭菜是今年的最后一批了。北新镇韭菜种植户告诉记者,发到全国各地的韭菜由龚社长统一来销售。菜农告诉记者,2011年韭菜每亩收入有9千元左右。
53岁的龚善新是启东市新田蔬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最先在大棚里种韭菜的农民。他告诉我们,成立于2007年新田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有500多户菜农,其中80%以上种的都是韭菜,所以菜农们更习惯叫它“韭菜合作社”。从去年底到现在,他们合作社种植的大棚韭菜一直供不应求。龚善新说:“现在供应很紧张,从10点钟以后光是接电话都来不及,不够安排。所以一个紧老客户,还要给新客户,那么路远的,他们一拉就几十吨,700、800吨,这么多的货,所以还要增加种植的面积。”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各地接连出现的“菜贱伤农”的报道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但龚善新却带着合作社的菜农,家家户户都赚了个盆满钵满,究竟有什么法宝呢?去年6月才加入韭菜合作社的菜农施碧辉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施碧辉说:“我们当时种的时候就是这个黄瓜、茄子还有菜椒,花的人工,付出去的钱也是相当大的,纯收入不太多,每亩地只有2千左右。”2010年,施碧辉家大棚里种植的青椒获得了丰收。可当他满心欢喜地把满满一卡车青椒送到上海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想卖个好价钱的时候,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施碧辉告诉记者,走进批发市场,拉过去以后,他们说不需要了,不需要了,卖不掉就拉回去,拉回去还要出保洁费,又不能把这个货全都倒掉。最后只能深埋,埋掉。
这次惨痛的经历,让施碧辉几乎想放弃已经种了多年的蔬菜大棚。而就在这个时候,龚善新和他的韭菜合作社来到了洋桥村。在合作社内有培训班,从进种子到肥料、农药到销售,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早在2003年,龚善新就发现,传统的黄瓜、油菜、辣椒等大棚蔬菜已显露出同质化竞争的苗头,而在江南地区用有广泛消费市场的韭菜却是“一枝独秀”。进一步考察后龚善新了解到,启东本地的韭菜上市期恰逢元旦春节之间的市场需求旺季,比北方韭菜要早一个月。同时,韭菜还具备一次播种、多年收获和培植采收简单、用工量少等优点。最关键的是,韭菜在华东地区尚无连片规模种植。于是,龚善新决定改种大棚韭菜。
施碧辉说:“我们从2003年开始,试一下子,种了5、6亩韭菜,效益相当好。在2003年那时候有5、6千块钱一亩。”初次试验的成功,让龚善新拿定了主意。从2004年起,他逐步把自己的500亩蔬菜全部改为大棚韭菜,并在2007年联合同村的100多户菜农,成立了韭菜专业合作社,从购种、肥料、农药到销售进行统一管理。
施碧辉告诉记者,合作社给农户买种子,种子是批发价,肥料也是批发价,到销的时候统一销售,这样合作社的信誉也是越来越好。因为他们的韭菜打出了品牌,知道的人多了,从北京也来了,天津也来了,徐州也来了,蚌埠也来了,合肥也来了。2011年6月,施碧辉和几位同村的菜农一起加入了龚善新的合作社,把自家的10亩大棚全部改种了韭菜。根据合作社的统一要求,第一年种植的韭菜到年底上市的季节,只能割上一茬。但就是这一茬韭菜,仍然让施碧辉尝到了甜头。施碧辉告诉记者,当时一茬的纯收入是5千元。种植大棚韭菜的用工量只相当于传统蔬菜的三分之一,每年集中管理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其余的时间,他和妻子还可以外出打工。施碧辉说,他的10亩地赚了5、6万,再加上自己出去打工挣了2、3万,老婆挣了1.5万,全家家庭收入增加了6万多,当然这些都是纯收入。
龚善新的“韭菜合作社”瞄准市场需求,通过改变传统种植品种,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在启东市北新镇的三合村,这个拥有20多年扣蟹养殖历史的村子,在不改变养殖品种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合村的扣蟹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加入的养殖户有300多户。合作社理事长吴忠祥告诉我们,尽管这里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但扣蟹的产量和品质始终无法提高。合作社成立之后,他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养殖户进行培训。
启东市北新镇三合村扣蟹养殖户吴忠祥告诉记者,2009年以前,大型的培训是没有的。只是农户,养殖户,养殖户之间互相地去交流。实际上这是一个关键,只看眼前,不看前面。对扣蟹的生长速度也好,品质也好都带来一定影响。除了定期的集中技术培训,合作社还从科研院所邀请专家到养殖现场进行指导。一系列的技术培训,给扣蟹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启东市扣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忠祥说:“我们刚开始80年代养的时候,就只能是100多斤,100来斤一亩,现在到400斤,400多斤。那么前两年,前三年之前一般达到300斤,就是养殖的高手了,现在300斤不是什么高手,很一般性也很可能属于偏低的。”
扣蟹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销路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吴忠祥告诉我们,在他们的扣蟹合作社里,还有一批不养蟹的人,合作社专门聘请专职的营销员。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人员一共有15个人,主要做就是为合作社打品牌。第二个帮助养殖户越早越好越快的把扣蟹在这个时间里面销售,第三个就是在价钱方面能够比其它地方,其它地区要高。
李红俭就是扣蟹合作社15名专职营销员当中的一个,他主要负责昆山、无锡、宜兴等周边地区的销售。他说:“每年都要把市场行情摸透,外面的养殖户需要多少的蟹苗。我们把信息再发布到合作社的成员中去,养的时候心里有底了,这个苗基本上销到哪里心里也有数了。”
2011年,三合村扣蟹专业合作社产值超过1亿元,合作社内的养殖户平均收入比上年增长20%以上。截至目前,启东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了481家,入社农户已经达到了50%,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众多领域。合作社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比较明显,启东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务农收入比一般农户平均高出20%左右,一些重点乡镇甚至高出40%以上。启东市委书记孙建华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的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避一些市场风险,同时也是农产品或者产业和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的载体。
200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三)“苏合”联社的农产品直销模式
就在两会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往江苏省,对那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是如何运作发展的呢?
在江苏启东农村,当地农民凭借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增加了种植环节的收入,但是他们后来发现从田间地头到商场超市,中间环节过多让农民和市民两头吃亏。经过一番调研,他们又创新性地成立了“专业合作联社”,直接到城市开设直营店,促进产销衔接,破解销售瓶颈,推动了城市鲜活农产品零售体系建设。
2011年12月底,一家专门销售农产品的超市在启东市中心的闹市区开业了。走进这家超市,我们发现,里面销售的全都是当地农民自己中和养殖的农产品,而这个超市有一个独特的标识------“苏合”。
启东市农工办主任张海兵告诉记者,苏合这个商标是江苏省农委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以农民合作社的名义就是建立一个品牌。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时有发生。孙建华说:“农民真正种的东西,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多了以后,农民的真正的利润空间相对来讲不是很高。”
江苏省农业部门的调查显示,蔬菜产销各环节的每斤总成本为2.02元,总利润为2.15元,其中,农民在生产环节承担总成本的42.5%,获利却只占7.6%;其他环节承担成本57.5%,获利却占92.4%,这也就意味着流通零售环节占据了利润的大头。“苏合”的诞生,即为有意破解“中间环节”难题。记者了解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引导,也就是等于它跟市场直接对接,可以引导农民今后去种什么,去怎样种,这样的话就老百姓种这些高效,都市所需要的这些农产品积极性也就会提高,老百姓增收了,并且平抑了物价。
直营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合启东销售合作联社整合了市内的57家专业合作社,由于销售的农产品均是从合作社的田间地头直接运到超市,比周边市场的平均价格低15%至20%。江苏省启东市委书记孙建华说:“如何来使农民的收入倍增,除了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好,农业科技这项工作推广好,同时要把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好以外,关键就是把我们这个农民与市场这项工作对接好。那么对接一个重要的一个媒介,就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江苏全省组建销售合作联社73家,其中“苏合”销售合作联社33家,在城市社区开设直营店62家,直接带动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直销农产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
(四)如何走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之路
农村合作社把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农户们团结起来,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到现在,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50万家。如何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乐平西甜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乐平表示,关注农民的增收实际上是她一直在关注的一个话题。
冯乐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西瓜种植经验的农民,同时又是北京乐平西甜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冯乐平一直关注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但没多久冯乐平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她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这些分散的瓜农在自己的地里去生产这个产品,因为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免地税,还免自产自销的这种农副产品税收。那么后来发现,这个过去一家一户可以享受这个政策,那么交到专业合作社来这个政策就没有得到。”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冯乐平提出“现行惠农政策别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漏掉了”的建议,希望在政府对农民的税收优惠在专业合作社中继续实施,这一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6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以及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冯乐平说:“第二年的时候,我又提出来一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一定阶段,它是需要人去带领去干的。是不是大学生村官可以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