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产品全国大流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物流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依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民“卖菜难”与市民“买菜贵”并存的现象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综合分析,现今农产品流通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销脱节,价格波动大。生产基地的订单农业比重还很低,农产品基地采购价低和零售终端最后一公里坐地起价现象并存。二是农产品流通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农产品流通过程环节多、在途损耗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的在途损耗率在25%至30%,损耗值约700-900亿元人民币。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更是控制在1%至2%的低水平。居高不下的在途损耗必然会提高物流成本。三是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滞后,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我国仅有8.2%的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而美、欧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民合作组织。四是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缺乏冷链物流设施。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而发达国家食品和鲜活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率达80%以上。五是农产品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水平,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并不明显。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加速农业技术创新,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优化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
另外,从国际形势分析,首先贸易技术壁垒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对流通环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此外,随着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速度加快,我国物流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加大,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的规模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优质物流资源将加快向强势企业集中,我国民族物流企业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探索建立新型的、高效的、安全的农产品流通形式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以上种种难题,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中强调:要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尽快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可谓抓住了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的要害,对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了政策基础。
对于农产品流通业来说,要实现转型升级同样要依靠创新。现提出如下发展措施和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是加大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的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我们建议应进一步加快在全国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功能全面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与国际一流的农产品采购中心, 完善以大中城市销地市场和农产品主产地市场为骨干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这个体系,促进农民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让老百姓买到价格低廉、质量安全、源头可追溯的优质农产品。
二是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要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和扣除试点,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等政策。
三是发挥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调控作用。农产品物流业涉及面广,牵动性强,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应有的助推作用,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主体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物流项目的扶持,农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双引擎,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健康、稳定、快速、有序发展。
四是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内部各环节的整合优化,积极引进和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运输、商业企业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和运销经营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组建自营物流企业。这也能充分实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各产业链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励各组织之间的联合,运用管理和信息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兴办第三方物流,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农业的生产。
五是提升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领域,对产后流通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弱。应积极实施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把初级产品整理加工变为技术含量高、贮藏时间长、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农产品物流水平总体上进一步提高,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是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生鲜食品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生鲜食品会随时间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条完整的冷链物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4个环节,构建从农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产业链。具有高科技、高投资、严管理的特点。所以,冷链物流是农业物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肉类工业冷链物流建设工程迫在眉睫。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着力培育一批以大中城市为销售重点的区域性肉品加工配送企业,建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七是推进农产品流通国际化。随着中国物流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由于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应积极促进一些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延伸物流链,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