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桂林日报:春耕时节农民有啥忧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2-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周文俊 2月22日,本报推出春耕时节话农事系列报道之一《又到春耕时,农民应该种些啥》,重点关注了农民的种植困惑。

  农民的增产增收,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民众最关心、最重视的事情。春耕时节,广大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和担忧呢?为此,记者继续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希望农民朋友担心的问题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帮助。

  担忧1:天气难测 靠天吃饭

  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种因素影响,天气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怪异的天气也让千百年来仰赖“风调雨顺”的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很头疼。从 全国范围看,无论是2008年西南的大旱和全国性的冰冻雪灾、2009年江西等东南部地区的洪涝灾害、2010年至2011年冬春之际南方的冰冻雪灾和北 方的持续干旱,对我国农业发展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我市,2008年的冰冻雪灾、2010年的雨水偏多,让部分种植农民损失惨重。去年,天气虽然总体比往 年好,各类农产品也基本实现增收,但后期持续干旱造成季节性推后,也给部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带来不少麻烦。

  “我们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天气变化,比如说去年11月份,按往年规律天气应该转冷了,而且当时下了点雨,我就给金桔盖上薄膜,结果还没盖完气温 又回升了,因为农膜里温度高,很多金桔都被‘烧’了,果子掉了一地,少说也有8万斤。”2月26日下午,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河附近一位种植大户龚海波告诉记 者。2006年他在当地租了将近1000亩地,种了600亩左右的金桔,原本去年基本可以保本,但“烧”掉的8万多斤果子让他又好好地交了“一笔学费”。

  “像去年旱情严重时,天天盼望下大雨,但真要下雨,碰上果树开花时没有一些防护措施,花又容易掉,这问题让人挺头疼。”龚海波告诉记者,他现在 是天天看天气预报,生怕天气异常来不及做预防措施。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多为农户提供了解天气信息的途径和服务,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天气预 报。

  2月初,记者在平乐县看见,有几家月柿种植户家门口还搭棚晾着少量柿饼,因为当天下着细雨,架子里积了一层薄薄的雨水,一些柿饼长出了短短的细 毛。随行的平乐县农业局水果站站长莫明全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农民早已把柿饼晒完,但由于春节前后还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晾晒周期变长,一些农户的柿饼 来不及晒完。对于目前平乐县还有多少柿饼尚未晒完的情况,莫明全表示,数量肯定不多,但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笔损失。

  谈到气候对月柿销售的影响,当地一位水果经销商老徐记忆深刻。她告诉记者,去年后期由于气温较往年持续偏高,导致柿子的成熟季节推后,原本柿子 可以长到七八成熟的时段只有五六成熟,但农民担心错过市场销售期,早早就把柿子摘下了,结果拉到柳州、南宁等地卖,不少客户都反映“有点涩”,口感不够 好,最后只能降价销售“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点”。

  “总的来说,目前大部分农民仍然没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提醒他们及时做好农事安排。”莫明全说。

  据记者了解,阳朔气象部门已在该县蕉芭林村委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站,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在村委大楼和观音山安置气象电子显示笔等方式,及时发布 针对金桔种植情况,如何时盖膜、杀虫等气象信息,供附近农民随时了解天气变化,做好农事安排。该县气象局局长吴忠平表示,蕉芭林村委作为气象科普示范村, 为农民种植发挥了显著作用,今年3月开始将继续扩大试点,以点带面,将这一模式向全县铺开。

  担忧2:水源紧缺 交通不便

  随着种植品种和规模的增加,不少农民逐渐将种植区域从原先小打小闹的菜地、小果园等扩展到成片的岭上和山界上,这些地方种植面积较宽阔,但水源成了重大问题。

  平乐从福兴到沙子一段是沙子镇淮山种植规模较大的地方,两旁就是大片的岭地。2月20日,码头村的老谢告诉记者,现在农民都是几家人凑钱在附近 打井抽水来浇灌。但由于一口井要浇灌的面积太大,遇到像去年的持续干旱天气,很多井都被抽干。而一旦缺水,种出的淮山容易发扁、个头小,品相就差些,影响 销售和价格。

  阳朔县白沙镇是我市主要的金桔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大约15万亩。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该镇芭蕉林村委冬瓜桥村。该村种植大户李四八告诉记 者,现在金桔绝大部分种在山上,浇灌、撒农药等主要靠山沟流下的水,村民们通过凑钱在自己场子附近建蓄水池,但有些蓄水池离果场远,水管长,抽水时压力 大,管子容易爆裂又不好检查,有时爆了一个星期都不知道。6元/立方米的水费,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开销。

  受用水、抽水条件的限制和去年干旱天气的教训,一些村民现已考虑引进滴灌设备,不过由于成本太高,很多人还不敢“轻举妄动”。据龚海波介绍,一 般国产滴灌设备价格在800-900元/套,较好的以色列滴灌设备价格超过1000元一套。但他也表示,随着水源日益紧张,将来肯定还是得引进。

  除水源外,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也成了广大农户的心病。近日,记者来到灵川兰田瑶族乡,在两河村委三仙洞村看到,四周都是山岭, 山上种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每家每户都有1-2个自己的山头。村里的大队长阳晓敏告诉记者,当地村民除了种几亩水稻,收入主要来自山上种植的毛竹和木材。但 现在进山的路仍然只能走人,连板车都进不去,更别说拖拉机。村民从山上砍点竹子卖,要靠人一趟趟扛出来,一天下来也就走得十来趟,远一点的都不到10趟。 前两年他们准备通过村民集资和政府支持修路进山,但由于资金限制,一直没能如愿。

  “做梦都想把路修好,不仅进出方便,拉竹子、管理起来也更容易。”阳晓敏说。

  担忧3:农资价格上涨伪劣农资坑农

  近几年,受国内煤炭、天然气等生产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对农民来说,每年农资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据灵川旺元农资公司总经理易旺元介绍,目前桂林市场尿素价格在120-130元/袋(每袋为100斤,下同),较去年上涨了10-20元/袋,普通的 45%硫基复合肥价格大约180元/袋,同比增长30-50元/袋,一些质量较好的复合肥价格到了220元/袋左右。

  农资价格增长,首先对农村“3860部队”(指老人妇孺)影响较大,他们往往只种几亩水稻,主要是自己吃。据了解,在我市这一部分人还占有较大 比例。在临桂县两江镇渡头樟塘村,周苟妹夫妻俩都已60多岁,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一对孙儿在家交由他们照顾。他们今年准备种4亩多水稻。2月16日,他们 已让人帮拉4袋肥料回家,每袋200多元,花了将近900元。周苟妹告诉记者,水稻主要种来自己吃,所以肥料涨价部分都是他们实实在在追加的成本。

  农资价格上涨加重了自给自足的农民的成本,而对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呢?李四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白沙金桔种植户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成 本平均在1.2-1.5元/斤,但金桔的市场平均价才3-4元/斤。光农资投入就占30%-40%的比重,还不算人工等其他投入。所以大部分农民虽然还能 挣钱,但利润已经很薄。他去年种了50多亩金桔,光农资投入就达到2.2-2.3元/斤。当然,他的金桔年前已经卖完,而且价格比往年要好。随着成本投入 增大,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

  记者也了解到,近些年来,从自治区到桂林市出台了一系列粮种补贴、农资直补等惠农政策,对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场减负的及时雨。

  另外,由于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为追逐高额利润,一些假劣农资也悄然把魔爪伸向农民。易旺元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就充斥着不少低含量、少养分的肥料,他们把这些肥料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利用农民鉴别能力不强、贪图便宜的心理销售给他们。

  李四八告诉记者,去年就有老板直接用卡车从外省拉来有机肥进村卖,每包才40元(每包为80斤,下同),光运费都要20元/包,他的原料成本、利润从哪里来呢?他判断肯定是假劣化肥,但不少村民还是买了。

  另一方面,假劣种子也是农民深感头痛和无奈的问题,记者去年就曾接到临桂、灌阳的农民反映买了假种子,造成大面积歉收或产品品质低下的情况。但 由于种植过程长,受影响因素较多,农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李四八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能提供一些培训,提高农民辨别真假农资的能力,同时加强监管, 坚决打击坑农害农的行径。

  担忧4:关键种植技术待突破

  农作物种植,技术很关键,特别是对某些新品种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过硬的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记者采访中,种植户大多反映掌握一般的技术基本没有问题,但要解决种植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却不容易。

  临桂县四塘乡腊村是当地著名的葡萄种植村,从1985年开始,随着村民种植收入增加,规模也逐渐扩大,现在全村有1000多亩地,村民除种点水稻自己吃外,90%以上的土地都种上了葡萄。

  2月23日,该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廖胜芳向记者坦言,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技术肯定没问题,但在保花保果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这也是葡萄等鲜果产 品普遍遇到的难点。不过由于该村具有一定规模,当地农业局也很重视,经常召集村里相关负责人进行技术培训,有时还免费给他们做示范、推广新技术。推广的结 果是当年的葡萄无论从产量、品相还是口感上都明显好于往年。另外,今年某农资公司正给他们做使用含微量元素化肥的示范。而一旦收效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品 质,对于保花保果技术也可能是一次突破,对该村葡萄种植将会如虎添翼。

  在阳朔县白沙镇,记者走访冬瓜桥村,询问了在镇上卖金桔的农民,他们普遍反映掌握一般的技术没有问题,但随着民众对产品品质、国家检测标准和自我构建品牌要求的提高,种植技术肯定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如何在保证质量、产量的前提下,少用化肥、少打农药,如何统一标准等。

  另外,具有十几年农资从业经历、经常到一线给农民讲课的易旺元告诉记者,目前在农村,有少量农户对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认为自己种了几十年果 树,经验丰富,根本不需要人教。而实际上往往存在一些种植误区或种植技术落后,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品质提升的要求。他建议,种植新品种的农户,一定 要多钻研,多向技术人员和专家请教,同时还要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到种植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和比较,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种植技术。

  担忧5: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艰难

  2007年7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经营管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生产规模效应,提升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户已意识到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连接市场、议价能力、技术提高等方 面都存在诸多弊端,联合起来的愿望非常迫切。据桂林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全道武介绍,全市目前在工商局登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有1985家,几乎占整个广西 的三分之一,2011年新增175家。其中,主要以水果、蔬菜、粮食、药材等种植类居多,加上一些养殖、农机、植保类的。

  在腊村,廖胜芳谈到该村的葡萄专业合作社时眼睛发亮,他坚定地告诉记者,农产品肯定要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品牌,将产业做大做强。该村去年葡萄平均 亩产3000斤左右,价格达到7-8元/斤,比上年要高,村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但他们也担心,目前葡萄销路主要在桂林市场,而在他们村的带动下,周边的池 头、下舍里、大鸾尾等村也加入了葡萄种植行列,规模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亩,一旦市场需求饱和,他们该怎么办?

  “我们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一是拓展销路,让村里的葡萄走出桂林,走出广西;二是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等提高产品质量,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廖 胜芳说。不过他也坦言,受运作资金、办公场地、人员素质等限制,合作社目前除了推广种植技术、预防病虫害外,还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也是让他们感觉最 纠结、最难突破的地方。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2-02-29/5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