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水利”滋润重旱区

网友投稿  2011-11-10  互联网

  近日,记者在贵州旱区采访发现,干旱在六盘水已是见怪不怪,这几年“连旱”更是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贵州怎样才能越过干旱这个“拦路虎”?又该如何科学规划农业发展?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地的小型水利工程在今年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保住了农民增收的希望

  记者来到六盘水市重要的蔬菜基地郎岱镇,这里是一片绵延20多公里长的坝子,也是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在基地记者看到,一垄垄黄瓜青脆欲滴,一架架西红柿在阳光下鲜嫩耀眼,一队队农民挑着担子,把刚采摘回来的西红柿挑选后装进蔬菜专用箱,田野里一派繁忙。

  “多亏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否则,今年的大旱我们可就吃亏喽。”在地头,记者找到了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兴凯,此时他正在进行平整项目的勘测和前期准备。

  王兴凯告诉记者,去年年初的大旱,郎岱镇遭受严峻考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六盘水市分管农业的杨明达副市长到镇里指导抗旱救灾时,曾给当地的水利部门下达“死命令”,要求两天之内一定要把水送到基地的田间地头,保住农民仅剩的增收希望。

  去年以来,县水利部门对该镇范围内的山塘、水库、小河流进行了集中的整治,南方电网也为基地打了水井,各项基础水利设施也开始动工修整,一批水池、水窖、水井和引水渠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基地的水利设施正逐步完善。

  在上海种了20多年西瓜的徐全良,第一年到贵州来发展就遇上大旱。幸运的是,镇里的两口井发挥了作用,总投资40多万元的100亩西瓜地总算是收回了成本。

  修建于2010年5月的两口“南网井”就竖在果蔬基地,总投资65万元,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灌溉总面积达5700亩。“这么旱的天气情况下,能保证全镇大部分果蔬活下来,多亏这两口井。”王兴凯一脸喜色。因为有了水利设施,基地的蔬菜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别看这山塘小,却主要承担着对面山腰上500亩猕猴桃和坝下1000多亩稻田用水。”站在水坝上,水城县鸡场乡水利水保站站长毛和景指着对面的山腰说。

  山塘作为山区丘陵地区主要的水利灌溉设施,具有适应耕地分散、灌溉及时和管理方便等特点,承担着灌溉、用水、防洪等综合功能,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村正常生产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位于鸡场乡坪地村的小山塘,修筑于半山腰上,虽是村民用水旺季,但水库里的水还有一半多,水坝两端各一个出水口,水顺着两个沟渠流淌到村民的田地里。山塘下面,纵横交错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梯田。“全靠这个山塘,没有这个山塘蓄水,这个地方种田简直不可能。”毛和景说。

  近年来,干旱天气频繁,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农村分布最广、与农民联系最紧密、受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之一。

  结束了农家背水的历史

  走进水城县南开乡合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圆形的、方形的小水窖,它们容量或大或小,或依傍于村民的住房旁,或半隐于村边的岩石下。

  有1036户3976人的合兴村,今年建成了容积为20立方米的小水窖200个,解决了900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在该村,一个40立方米的小水窖大约投资7000元,一个家庭水窖蓄满水够一家人用半年。

  农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一家一户的小水窖,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用塑料管连接起来,这种“长藤结瓜”的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水系统。正常年份,村民通过蓄积雨水保证生活用水;干旱年份,用小水泵把水抽到山上的水窖里,就可以解决生产问题了。

  合兴村的村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过去因为没有水窖,只能“种一山坡收一箩”。已建了水窖的村民钟文贤感慨地说:“在没建水窖之前,只能种植包谷等粮食作物,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每亩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建了水窖,发展烤烟,每亩收入3000多元。”

  在钟文贤家门口,记者看到摆放的五六口大水缸都种上了树木,屋内仍放着装水的十多个胶桶。回想起缺水的日子,钟文贤感慨万千:“以前一缸水只够吃三四天,还要到2公里以外的南开街上背水,一个来回就要花上近1个小时,装满一缸水,要用胶桶背4回。后来修建了一个40立方米的水窖,解决了烤烟和旱地的浇水问题、家里人的吃水和牲畜的饮水问题。”

  现在走进水城县的村村寨寨,那些撒落在旱地里和农户房前屋后的小水窖也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正是这些小水窖,改写了农村长期缺水的历史。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事实上,贵州并不缺水,气象资料显示,贵州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人们常说“天无三日晴”。然而,贵州却很“渴”,大部分地方年年要抗旱,原因是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层薄,下的雨留不住,造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局面。

  “不缺水的贵州,缺的其实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贵州水利厅厅长黎平说,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3个县(市)拥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面对特大干旱,加上水利设施薄弱,要想减少农业损失,贵州很艰难。“水是农业的根,没有大水库多蓄水,抗起旱来的确有点黔驴技穷。”贵州水利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旱区时发现,水利设施有没有、好不好,对山区农村来说,差别相当大。水城县副县长杨昌显告诉记者:“这次干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贵州山区农业原本就脆弱,如果不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更没有出路,我们已经在加快建设全县应急水源工程,加快修建农村小水窖工程,以发挥水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设大中小微并举,投资954亿元,重点建设521处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保障城乡安全饮水。

  “十二五”时期,六盘水市的“五小”工程将进一步向乡村、向骨干水源工程覆盖不到的地方延伸,从而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1-10/5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