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蒜跌逾70%种一亩蒜今年赔近2000块
“好久没买到过这么便宜的大蒜了,现在每斤只要2.5元了,比当初的10元差太多了!”昨日下午,正在五羊新城东兴南菜市场买菜的陈伯说。显然,昔日的“蒜你狠”已经风光不再。
“现在大蒜的批发价到了2元以下,与2010年的蒜价没法比。”东兴南菜市场刘姓档主表示,自今年年初开始,广州大蒜价格便进入下行空间,目前的批发价可以说达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价。
业内人士表示,广州大蒜价格的回调主要是源于主产地山东大蒜价格暴跌。据《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报道,山东金乡县大蒜收购价格仅为每斤8毛钱左右,不及去年此时的五分之一。金乡县是世界的大蒜之乡。
据山东农业厅官网――山东农业信息网对35种蔬菜价格的监测,10月24日-30日,山东蔬菜批发价格下跌持续,平均价格2.39元/公斤,较上周下跌5.24%,已连续4周下跌。其中,24种价格下跌,3种价格持平,8种价格上涨。生菜、茴香、莴笋价格大幅下跌,分别下跌32.75%、25.68%、25.56%。
与上年同期相比,蔬菜批发价格下跌25.59%,其中,27种价格下跌,8种价格上涨。生姜、大蒜、菜花价格跌幅超50%,分别下跌73.13%、72.53%、52.10%;西兰花、洋白菜、大白菜、西葫芦、白萝卜、土豆、芹菜、茴香、菠菜、西红柿、佛手瓜、葱头价格跌幅超30%,分别下跌49.15%、43.79%、42.54%、41.01%、38.77%、37.65%、37.40%、37.39%、34.76%、33.80%、31.73%、31.35%。
山东其实并不是个例,近期国内农产品下跌声一片。
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上周(10月24日至30日)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回落。10月以来已连续三周回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同)下降2.2%,其中生菜、芹菜、大白菜降幅分别为15.4%、11.7%和11.4%,油菜、白萝卜、茄子分别下降6.2%、3.8%和3.7%。
农产品暴涨暴跌最后埋单的仍然是农民。山东金乡县蒜农告诉记者,一亩地一般产蒜2000斤,蒜农卖蒜收入在1600块钱,而种蒜成本在3600块钱左右。这意味着每种一亩蒜今年要赔上近2000块。(南方日报)
分析:原因何在?
从9月中旬开始,生姜价格降势再现。目前全国生姜价格大幅低于去年同期,11月2日价格同比下降45.5%,供给过剩,价格暴跌,菜贱伤农,姜农平均每亩损失1500元以上。此外,一个月以来,我国九成省区市大白菜价格下降,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海南、辽宁价格降幅达50%以上,每斤不到4角。
为什么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直观原因当然是,农民在种植时依去年的价格,如果去年价格好,今年大家都种,就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暴跌;今年的低价又会在第二年使大量农民弃种,供应减少,供小于求,就导致价格暴涨。农产品就在这一恶性怪圈中跌涨,致农民损失惨重。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差太大。我国政府对粮食作物一直承诺敞开收购,农民卖多少粮,政府都会照单收购,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也在微涨,很少出现暴跌现象。为什么农民不选择种粮食而要种植风险很大又不易贮藏的生姜、大蒜与白菜?
这是由我国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差距太大所造成的。小麦、玉米、水稻价格虽旱涝保收,但属耕地约束型作物,产量难以提高,每亩纯收入能有500元就很不错了。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又很少,除新疆与黑龙江农垦人均耕地多些,其他地区很难拿到大量的承包地。我国又一直实行低粮价政策,市场粮价一直在国家定价基础上小幅浮动。
而经济作物一般随行就市,通过集约种植能不受耕地面积约束,每亩产量很高,而且可一年多茬种植,价格高时种植一亩黄瓜、生姜,纯收入两三万元也不算高,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每亩收入能多40倍甚至上百倍。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自然会吸引那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冒险赌一把,即使一年赔一年赚,其收入也远好于单纯种植粮食。如果目前这种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以后还会吸引更多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从而致经济作物价格出现更多暴涨暴跌的情况。
其二,商业投机者的加入也加剧了波动的频率。除了一般跟风炒作外,近年来还出现商业性农民,这些农民一般是在城市打工后赚到了钱,当看到某些农产品价格高而有利可图后,就通过贷款方式筹钱到农村大规模包地种植某种菜果,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中都有这类商业农民的影子。比如海南的商业香蕉农、江苏的商业西瓜农、内蒙古的商业土豆农等,他们过去不种或者很少种植这些作物,当看到市场有机会就短期大量加入。这类新型商业农民投机者的加入,会使市场某种农产品短期内供给急剧增加,加剧了市场的动荡,也让原来一直从事某类农产物的专业农民受损。
其三,某些地方的不当宣传。近年来一些地方一直在打造本地的特色产业,比如建“土豆都”、“姜都”、“蒜都”等,这些行为从专业化分工来看没问题,但也有些地方其实并不了解全国市场的种植行情,只是为了扩大本地某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单纯在补贴、灌溉投资上向某一种作物倾斜,人为地诱导农民大量种植,结果导致产量暴增,价格暴跌,今年内蒙古不少地区的土豆价格暴跌就属这种现象。(东方早报郑风田)
呼吁:建立一个农产品供需信息网络
这真是不幸,去年价格暴涨的那些农作物、中药材品种现在出现了暴跌,生姜、大蒜、白菜等等在原产地积压而无法出售。每天都有各地菜农寻求帮助销售的信息,从柿子到土豆。
这种大起大落的状况极为罕见,反映了中国经济处于一种停滞中的不确定状态。去年席卷一切的涨价潮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投机商人利用市场通胀的预期,集体炒作的结果。由于这些被炒作对象并非生产周期过长的产品或者稀有的资源,因此,这种炒作只能是偷袭而无法长久的抬高某类产品的价格。
因为,产品被炒高价格后会产生“蛛网效应”,刺激供给。今年的价格暴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由预期制造的生产供给过多,而需求较为稳定造成的。所以,即使今年货币环境仍然宽松,投资商炒作价格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当然,货币紧缩政策打击了通胀预期,投机客也缺少了兴风作浪的氛围。
通常而言,蛛网效应体现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当中,比如猪肉。大棚技术的提高已经使得蔬菜生产在一年当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并让生产周期变短,除非遭遇了大面积的气候灾害,否则,蔬菜供应一直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供需的大起大落。
现在,蔬菜价格的逐年上涨体现的是一种通胀条件下的成本递增,而不是供需失衡。当前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价格暴跌,也说明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很有弹性。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吸引,增加供给没有问题,短缺往往是因为利润太低造成的。
这次菜贱伤农的事件,其实是中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原始状态的结果。除了少数生产基地有组织性外,大部分农业生产与牲畜饲养都是散户所为。这种生产状况缺乏可靠的供需信息,很容易被市场波动蛊惑产生蛛网效应,农民总是周期性的受伤者。这种波动也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农产品在CPI的构成权重中最高,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变动也会改变宏观经济。
在追求GDP业绩的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有兴趣在农业上投入,而组建一个全国性的供需信息网络,是消除蛛网效应的基础。尽管每年有部委提出这样的目标,但是执行力不佳。而且,即使种植户自己组织起协会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意味着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还没组织起一个适应市场的供需销售网络。
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合理的收费太多,政府打压终端销售价格与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会逐步的削弱种植部门的利润。这种趋势可能逐步推动农产品供给减少或者品质变差,直到利润变得更有吸引力。这不是分配由城市向乡村的转移,因为主要部分被油价、过路费、租金等吸走,生产者在这链条上与中国制造业工人一样悲惨。事实上,农业生产者长期被抛弃在工业化社会之外,他们是无助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