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两个带动”,让农民分享产业收益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27  互联网

  在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四川现代农业正在波澜壮阔地发展:大批的产业基地正在成形,众多业主纷纷涌入,一个个产业蓄势待发……然而,四川省农业厅的同志却告诉记者,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地方。“发展现代农业,要让农民从中受益。这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这也是由四川省情决定的。四川农村人口众多,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城镇化水平达到51%,四川仍然还有4400多万农村人口,除一部分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以外,也还有相当数量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需要通过农业增收致富。

  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地走公司企业从事工厂化“大农业”的路子,而是要通过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等的组织带动,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不久前,四川下发了《关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大力推进“两个带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引进业主,既求数量更重质量

  在西充县常林乡石狮子村,一个“五方联动”生猪养殖模式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过去一家一户散养,没有规模,养猪只为过年,现在有了新‘板眼’:工厂化养猪。”凤鸣镇三元桥村村民杜正卿在公司育肥场养的第一批猪已经出栏,赚了1.6万元,笑得合不拢嘴:“确实比单家独户养划得着。”

  “生猪育肥场就相当于一座工厂,愿来养猪的农民,吃住、养猪都在这,每位农民一次养猪至少在300头以上,由公司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担保贷款、统一消毒防疫、统一供给饲料、统一回收肥猪,每头肥猪保证农民赚钱50元以上,一年出栏3批900头肥猪,就能保证一个农民纯赚4.5万元。”四川龙兴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何克明向记者介绍说,这种模式也保证了养猪的标准和品质――让生猪成为有机猪。目前公司建设10万头生猪养殖小区,2009年10月以来与100户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农户进入小区养殖生猪3万头,实现户均年收入6万元,年纯利润3万元以上。

  引进业主带动当地农民从事种植养殖,这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典型模式。大力培育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和种植大户,也成为四川“两个带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其阶段性目标为: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总量达到10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25万个,一批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大户(业主)不断涌现。

  对产业化经营主体,四川有数量上的计划,更注重对质量的要求,在扶持业主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两个带动”为导向。

  “坚持农业财政资金主要支持农民、农民专合组织以及发挥‘两个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业主,对于带动作用不明显或没有带动作用的,不作为支持重点。”四川省委农工委负责人说,“否则,财政扶持政策着力点不对,机制不完善,支持力度越大,效果可能越差,用财政性资金扶持对农民没有带动作用的业主,反而会与邻近同产业的农民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

  创新机制,让农民持续受益

  在广安市华蓥山万亩梨产业生产基地忙碌的农民们,有好几种获取收益的方式。承包基地的欧阳农业公司董事长欧阳晓玲介绍说,公司通过多种与农民合作的模式,探索出一条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一是农民当股东:以土地、劳力入股,公司出技术、资金,五五分成;二是农民当工人,领工资;三是农民承租返包,自己当业主。像农民股东蒋西宽合作经营梨园22亩,去年分成9万元,周可芳自己承租40亩梨园,收入17万元,而单纯在园区当工人的农民,视工种不同,年收入在几千到数万元不等。

  几种合作方式各有各的好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尽量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像这种灵活多样的农民和业主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是各地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传统的“订单收购”模式,给农民一个“利益兜底”的最低保护价,在此基础上,四川大力推广“利润返还”、“收益分成”等农民充分受益的机制模式,引导业主把加工、流通等环节增值的一部分利润,通过多种形式返还给合同农户。

  为了让农民能够持续受益,全省各地还在积极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之为纽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尤其是在全省大规模进行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这些项目产生的新增效益由业主独享,而流转出土地的农户不能分享?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将财政性投入形成的资产通过农民专合组织转化为农民生产经营的资产。在南充市高坪区玛思特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租用的示范园区,就由当地的合作社统一管理。政府建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农民把土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每户按原有亩数记账,基建完成后增加或减少的面积,大家平摊,而土地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也按亩数给社员进行分配。

  加强培训,助农民成经营主体

  10月13日,在安岳县水观村,金色拧都柠檬合作社联合社的柠檬基地,漫山遍野的柠檬园花果飘香。在远处的果园边缘处,是一栋栋农民自家建的小楼房。“2亩多荒地租给了合作社,现在一边在基地打工一边学修枝、套袋技术,钱赚到了,技术也有了,就自己回去种。房前屋后空地上都种了柠檬,一年下来一人收入上万元,比往年增加了70%。周围老百姓有钱了,都盖起了新房。”当地农民杨章芳说。

  通过引进业主,让农民学到技术,最终自己能够成为业主,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这正是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初设想。

  为了帮助农民成为经营主体,政府注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一方面是围绕主导产业,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养农村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引导和支持他们从事专业化生产。

  南充市顺庆区探索的“大林模式”就充分彰显了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自主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在大林乡农民创业园建设中,政府坚持“五自原则”:一是项目自选。政府组织召开三次讨论会,由群众自主确定生猪、蛋鸡、食用菌三个产业,种养户集体表决选择三个龙头公司。110多家农户通过演讲竞争,最终有57户进园发展。业主何小平还专门从深圳连夜赶回来报名竞选,通过层层筛选成了园区养殖户。二是投资自筹。园区内农户自主建设大棚、猪圈、鸡舍,资金均由农户自筹。不同农户的投资,通过使用自有资金、自借、贷款,投入分别达到3万元、7万元、13万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自身投入抓产业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三是工程自建。园区内的猪圈、鸡舍、大棚等生产设施,在统一质量标准下,由农户自建。四是经营自主。园区内的养殖数量、品种、销售等,均由农户决定。五是利益自享。园区内农户养殖产生的收益,均由农户享有。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不能简单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集中到少数城市下乡业主来实现,而是要引导农户联合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对象要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优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农户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形成一些专业种植大户或‘小农场主’,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四川现代农业发展接下来的道路,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如此作结。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0-27/5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