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产业安全

网友投稿  2011-10-26  互联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步伐逐步加快,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对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理念,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但农业对外开放也使我国小农业直接面临国外大农场、中小企业直接面临国际资本的竞争,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确保农业产业安全是开放条件下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农业产业的核心利益所在。

  一、农业产业安全需要统筹考虑的基本要素

  (一)必须保障足够的最基本的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我国农业最主要和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依赖进口来保障13亿人口的农产品消费是不现实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农业部近年来提出“两个千方百计”之一的“千方百计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就是为了保障粮食供给能力。在开放条件下,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又要注意保护和确保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能力不受影响,以免造成对国外产品的过度依赖。在坚持开放的同时,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产业必须保有必要的定价话语权和产业链控制权。同时,在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具有足够的政策调控空间加强对进出口和外资的有效调控。

  (二)必须确保农业产业具有持续创造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能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肩负着提供必要的农村就业机会、保有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并为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的收入来源的重要功能。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目前仍有8亿农民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仍然依靠农业维持生计。农业对于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业部提出必须“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6%以上”。在农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要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必须避免外资进入和贸易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过度挤压,特别是防止价格打压对于农民增收的影响。

  (三)必须确保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掌控能力。中国农业产业一方面存在着千家万户的家庭农场,一方面又面对千家万户的消费者,对关键环节的掌控有可能造成对整个产业链的垄断。确保产业安全必须防止外资对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过度进入。

  (四)必须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产业安全意味着农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要求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同时,要具有保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一是要避免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市场过度挤占,使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没有回旋余地;二是要防止价格打压对于生产效益的影响,必须使农业拥有必要的产业升级增值空间,必须有应对成本增长所需的利润上升空间。在开放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含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力。

  二、农业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

  与中国总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重,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都滞后于非农产业部门。1997―2009年,我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22909家,实际利用外资252.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项目总数的5%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8%。虽然总体上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外资加快了进入大豆等特定产业的步伐。另一方面,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69.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9.9亿美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幅16.3%。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之后,逆差额由2004年的46.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31.5亿美元,增长将近4倍,年均增幅30.7%。

  (一)农业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

  农业对外开放,为我国带来了资本、设备、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国内短缺产品,对于增加我国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改革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引入外资拓宽了农业资金渠道,引进了先进经营理念,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资对于缓解农业资金短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引入外资对支持中西部农业的发展依然非常重要。当前,农业利用外资来源中,官方资本比重逐步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上升,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利用外资超过65亿美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54亿美元。

  通过利用外资,我国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技巧,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从整体上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的差距。随着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国内的农业企业也开始在海外融资,借国际资本扩大再生产。到目前为止,149家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有9家是专门从事农业行业方面的公司,涉及农作物生长素、种子、果汁等行业。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这些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把分散的农民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国内外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利用外资使沿海一些地方的农业逐步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使农产品出口由量多值低的初级产品向着出口高附加值的制成品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内外资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以上。

  2.农产品贸易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

  目前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油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这种贸易增长总体上有利于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减缓农业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按国内大豆114公斤/亩和棉花87公斤/亩推算,2010年大豆和棉花进口分别约5480万吨和313万吨,相当于节约国内5.2亿亩农用耕地;按每亩用水300立方米计算,则相当于节约155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另外,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我国引进农作物种苗3亿株,种畜禽660多万头(只),草种4.4万吨和大量水产苗种,缓解了农用良种供需矛盾、改善了品种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也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这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蔬菜、苹果汁、鳗鱼、对虾、罗非鱼等出口依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者以及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农产品出口大省,农产品贸易的增收作用十分显著。我国水产品和蔬菜出口额分别从2001年的41.8亿美元和23.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4亿美元和99.9亿美元,分别增长2.3倍和3.2倍,年均分别递增12.7%和15.5%。

  3.农业对外开放推进了我国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结构持续调整

  农业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要求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从而整体推动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农业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农业推广机构改革、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管理、农村金融(小额信贷)试点、农业粮食购销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

  另一方面,农业对外开放大大增加了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布局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增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从“十一五”来看,我国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高,种植业的主业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种植业)占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56.4%上升到2010年58.2%,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10年水稻优质率达7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

  (二)农业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大量农产品进口和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打压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挤占了市场空间,削弱了我国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对宏观调控和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1.市场过度开放,特定农产品进口过快增长过度挤占了新增需求市场,明显打压了农产品趋势价格

  入世过程中,我国农产品市场高度开放,农产品平均关税只有15.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使得某些农产品的绝大部分新增市场需求被国外进口产品抢占,主要表现在大豆、羊毛和棉花等产品上。入世以来我国大豆消费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受进口快速增长影响,国内产量在国内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已从2002年的1651万吨下降到2009年1450万吨。与此同时,大豆进口量从2002年的1394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480万吨,大豆新增市场几乎完全被进口产品占领,我国大豆自给率当前已不足3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大豆进口的同时,我国大豆积压问题时有发生,进口对生产的过度积压非常明显。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羊毛生产国,羊毛消费量全球第一。由于我国承诺的羊毛关税配额过大,配额内关税仅为1%,入世以来羊毛进口(主要是细羊毛)迅速增长,2006年以来羊毛进口量基本维持在30万吨的高位水平,与此同时从2000年以来我国细羊毛产量一直徘徊在11万―13万吨,因此羊毛新增市场也几乎全部被进口羊毛占领,我国细羊毛自给率目前只有30%左右。由于关税配额管理和滑准税的作用,棉花生产虽然没有下滑,但徘徊趋势明显。而进口却迅速增加,棉花进口量从2002年的2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13万吨,其中2006年进口量高达398万吨。约70%的棉花新增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棉花自给率也只有70%左右。

  由于我国现有关税水平很低,缺乏必要的关税调控空间,进口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日益显著直接,一些享有补贴的低价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农业品趋势价格造成了显著的抑制和打压,使得国内农业品价格既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也不能随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这对大豆和羊毛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影响还在向其他产品扩散。2003―2006年大豆价格连续下跌,由2.94元/公斤下跌到2.54元,大豆生产效益因此受到明显影响,有些年份生产收益只有68―82元/亩。2007―2008年粮食危机中,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到4.14元/公斤和3.69元/公斤,但亩均收益也只有175―178元,低于其主要竞争作物玉米的亩均201元的收益。由于食用植物油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大豆的进口对我国利用冬闲田的油菜籽产业发展也造成了显著抑制。此外,进口羊毛(主要是细羊毛)对我国细羊毛价格形成了严重打压。入世以来我国羊毛每吨低于澳毛1万元左右,产业利润和产业升级受到严重制约。羊毛产业缺乏必要的利润激励,难以调整产业结构,不得不在较为落后的条件下维持再生产。

  2.外资对特定产业的过度进入,“挤出”了我国民间中小资本投资,削弱了部分农产品的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

  农业需要国外资本的进入,但大量国外资本的进入会对国内中小企业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近年来,跨国公司瞄准我国一些开放度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加快了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步伐,对我国民间中小资本形成了排斥和抑制。从2005年开始,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外资乘机大举进入我国油料加工业,通过兼并重组控制了全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到2008年,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90家,其中64家被外资控股或参股。这64家企业的实际加工能力占市场份额的85%。

  近年来,外资加快了对我国加工业等关键环节的介入,对产业链的控制不断加强,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外资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食用植物油的外资市场占有份额就达到了85%,果蔬加工达到30%,饲料加工23.6%,肉类加工22%。虽然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棉花、羊毛等农产品,是全球最主要的买家,但我国没有掌握相应的定价话语权。这就造成在国际农产品价格走低时,对国内生产的打压非常明显,在国际农产品价格高涨时,我们又不得不支付国外企业高额的垄断利润,对我国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3.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快速传导到国内,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石油价格、生物质能源、国际金融资本等非传统因素影响,呈现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的态势。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增强,这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供需波动和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加剧,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加大了农民生产决策的难度,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跨国资本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强劲扩张弱化了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了国家有效调控农产品市场的难度,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2007年和2008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剧涨,我国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增加,仅2008年就增加了80亿美元,约合540亿人民币。2008年年底大豆价格开始剧跌,我国在东北对大豆实行大规模的临时收储,但由于进口的继续增加,政策效果非常有限,收储大豆长时间积压在库。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0-26/5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