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10月11日电 (记者陈仁泽)记者从全国植物检疫工作会议获悉:受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物流多样化以及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植物疫情传入风险越来越高。农业部门统计表明,植物疫情传入频率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我国新发现植物有害生物多达20种,是前30年的2倍。
与此同时,疫情传播速度越来越快。2011年,各地已报告新发疫情46起,共涉及1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增疫情发生县58个。疫情对农产品贸易影响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疫情原因造成出口农产品退货或销毁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面对严峻防控形势,农业部要求,着力加强植物检疫重点环节的监管,严格把好种子种苗检疫关、引种审批关、检疫证书关和产地检疫关,并逐步推广粮食及主要农作物种子检疫标签防伪技术,完善植物疫情传播追溯体系。同时,加强重大植物疫情的防控阻截,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大疫情,分类管理,科学防控,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边沿海四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切实提升疫情监测防控水平和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农业部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确保新发农业植物疫情不蔓延危害,已有疫情不暴发成灾,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一般疫情应施检疫率和防控处置率达到80%以上,重点疫区的植物调出施检率、良种繁育基地产地检疫率和重大疫情处置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