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总体上看,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居住人口比重已达49.7%,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从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看,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52%,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正处在成长阶段。
但从发展状况看,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原因,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0.2%,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38%左右,相差近28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二是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2010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第一产业的6.2倍,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扩大了40%。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三是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持续扩大,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3倍。尽管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为3.23:1,但短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的难度仍然很大。从消费差距来看,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为3.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出约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率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
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另外,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三化”的同步推进。
应该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城镇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业与农业不相协调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只有着眼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借鉴和吸取国外一些国家处理“三化”问题的经验教训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般规律。一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协调发展;如果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等诸多问题,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美国是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农业人口、产值都已占很小的比重,农产品生产早已自给有余,但其始终将农业作为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点来抓。通过大力支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保护性收购、目标价格支持、直接补贴、无追索权贷款、提供保费补贴、实施“工读课程计划”等措施,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稳定和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三化”的同步发展。法国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政府集中成片开发低产田和荒芜土地,整治成标准农田后再出租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使用,采取了增加资金投入和财政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贷款和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改变了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日本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基本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采取了价格支持、限制进口、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土地规模经营、促进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等措施,缩小了工农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巴西在工业化、城市化前期由于过度发展大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业和城市化都出了问题。近年来,巴西政府转变了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土地改革,扶持家庭农业,实行最低农产品保护价,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逐步扭转了工农和城乡发展失调的状况。
总结这些国家处理“三化”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仅仅依靠超前的工业化、过度的城镇化,而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的萎缩以及严重的“城市病”。只有“三化”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镇化的发展相适应,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相协调。
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国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更加成熟,但是忽视农业的倾向也往往最容易出现。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早已实现工业化的法国就因忽视农业现代化,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使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相对于13亿人口规模来说,目前这个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必须注意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
三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和市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欧美早期的工业化国家,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逐步实现了“三化”同步发展,但路很漫长;而日本等后发工业化国家,主要依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干预,较快实现了“三化”同步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干预的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源相对匮乏,尤其需要借助政府集中动员资源的能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加强政府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同时,就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同步发展,要把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处理好扩大供给与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把改革创业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十二五”时期,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80亿元,5年间累计投入近3万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8%,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切实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保护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科学界定农业投资范围,规范农业投资科目,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是制约“三农”发展的“软肋”。我们要抓紧完善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要求,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改革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方式,进一步扩大在县级整合支农投资试点范围,研究制定农业投入、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三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三化”同步推进,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我们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0年的52%分别提高到55%以上和60%左右。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要大力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同时要重点推广新品种使用、耕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减灾增效、节水灌溉、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性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快开发多功能、经济型农业机械,努力促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创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我国有2.6亿农户,户均经营土地不到半公顷,与世界很多国家相比,经营规模过小。我们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基础上,努力适应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趋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创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园艺产品生产设施化,支持畜禽产品生产规模化,鼓励水产养殖健康化;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发挥主产区、优势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和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使农民生产的产品卖得掉、价钱好,离不开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我们要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支持产地批发市场储藏保鲜、物流配送能力建设,推动鲜活农产品及时上市、安全上市、均衡上市。强化市场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完善市场预警机制。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扶持“农超对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坚持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