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国务院:降低流通成本纾解农产品卖难买贵

网友投稿  2011-10-10  互联网

  国务院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降低流通成本 纾解农产品“卖难买贵”

  十一黄金周刚过,“菜篮子”问题首先摆上国务院的议事桌。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从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促进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等。

  高层节后紧急上弦解决“菜篮子”问题,所为何来?以往经验看,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调控,主要是从工商管理和城市管理的角度进行的,这次从中央层面进行宏观规划,足见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本次会议,高层对近期国内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突出问题表示担忧。加之,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愈加凸显。产销不衔接,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滞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缺乏冷链设施。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则高达80%以上;流通层级多、渠道长。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历经多次批发零售,增加了流通成本,推高农产品价格。

  以物流成本高为例,虽然这一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单是“治理超载”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国家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很多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在分析人士看来,鲜活农产品价格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并不显露,一旦经济增速放缓,便会很快凸显。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10月9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流通环节出现了过度调整。许多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出于城市管理的需要,对农贸市场、早晚市等零散经营网点进行清理整顿,推行规模化经营。

  但追求规模化也意味着市场摊位费用上涨,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大幅提升,从而拉高农产品价格。

  不仅如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看来,农产品“绿色通道”并不畅通,至多是部分畅通。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要想让这一通道真正畅通起来,必须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由于在生产上的特殊性,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更需要宏观的规划与布局,单单依靠市场调节很容易出现滞后,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党国英建议,将市场调节和政策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尤其在生产环节,需要将公司化、产业化和土地流转等有效串联起来。

  “农超对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谢扬告诉本报记者,“农超对接”与分散网点的配备并不冲突,两者互为补充。因为超市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价格也相对较高,而集贸市场等分散网点具有成本上的优势,能有效减少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在谢扬看来,分散网点不能过于集中,要分散开来,最大限度上便利群众。

  此外,他们都认为,物价的暴涨暴跌以及农产品生产和投资上的盲目跟风与信息不通畅有很大的关系。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能有效地改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产销脱节、价格波动等问题。食品安全跟网络信息化管理紧密相连,通过信息化网络能够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有效的监管。

  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农产品产销脱节、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

  对于出台措施,未来能否收到应有的成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持乐观态度。

  党国英认为,这些措施对于减少流通环节、增加竞争、降低流通费用和终端消费价格,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谢扬说,国务院出台这些措施,对于一段时间内调控通货膨胀、抑制物价过快增长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对于城乡统筹也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减少损耗就是节约成本。常务会议提出,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从长远来看,此举对于降低农产品价格大有裨益。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10-10/5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