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今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定局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27  互联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英明决断,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应对突发灾害影响,全国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态势良好

  2011年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稳步发展的好成绩。在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同时,农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农业产值比重略有减少,牧业产值比重有所增加。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政府实行持续的以增加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强农惠农政策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畜牧业快速发展有关。预期全年农业总体发展,将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呈现出畜牧、农业“双主导”,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夏粮增产

  我国粮食从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以后到2003年连续5年减产,党中央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后,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我国粮食实现7年连续增长。2011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夏粮增产,成为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继续巩固了全国粮食好形势,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在2011年全部夏粮增产中,因种植面积扩大而增产的比重占16.03%,因单产水平提高而增产的比重占83.97%。

  早稻恢复增产

  2011年8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早稻产量达到3276万吨,比2010年增产143万吨,增长4.5%。分地区看,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早稻主产区均实现增产,占全部早稻产量的96%以上,其中尤以江西(1384.3万吨)、湖南(1395.3万吨)、广东(927.9万吨)、广西(941.3万吨)为主。西南地区的云南早稻产量也达到43.9万吨。2011年早稻增产是在2010年减产的情况下实现的,具有恢复性质,还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11年早稻单产达到379.8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19公斤/亩,提高5.4%。2011年早稻单产水平的提高,扭转了单产水平连续两年下降的不利局面。

  受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农民早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为8626.5万亩,比2010年减少67.5万亩,下降0.8%,连续2年减少。2011年针对早稻种植中出现的问题,早稻主产区采取了各项增产措施和技术,努力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包括积极推广超级稻,优质稻和测土配方施肥,旱育秧、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抛秧等技术。湖南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示范,推广“机插秧”,全省早稻抛秧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机插面积达136万亩,增长50%。广东早稻抛秧、“机插秧”1000多万亩,占早稻面积的71%,测土配方施肥1200多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

  棉花生产恢复性增长

  2010年我国棉花产量为596.1万吨,是近5年中产量最低的一年。2011年由于受到市场需求拉动、价格一度高企和种棉收益增加的影响,全国棉农种棉积极性有所提高,棉花种植面积恢复增长,结束了2008年以来种植面积持续下滑的局面,但仍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根据中国棉花协会调查,2011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比2010年增长9.8%,其中,长江流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增长12%,黄河流域种植面积增长4%,新疆自治区种植面积增长15%。种植面积的增加,确保了全年棉花产量的增长。从典型调查看,山东省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为1200万亩,比2010年增加50万亩,增长4.3%,预计产量达到90万吨,比2010年增产20万吨,增长28.6%。

  油料生产呈现减势

  2011年我国油菜生产受到种植面积下降,品种抗病能力不强,以及持续干旱和冬春冻害的影响,产量呈现减少趋势。2011年全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为8910万亩,比上年9727.5万亩下降8.4%。2011年安徽省油菜种植面积继续下降,较上年的1036.5万亩下降约20万亩,减幅约2%。江西省2011年油菜播种面积约812万亩,较上年略有增加。

  畜牧业发展保持平稳

  2010年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猪稳定生产,国家启动了生猪临时收储计划,增加了市场猪肉的储备,有效稳定了生猪生产,增强了生产者信心,全国生猪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进入到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高度关注生猪生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的通知》,2011年8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全国生猪生产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蛋鸡存栏保持增长,养殖效益较好,全国畜牧业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为3722万吨、1290万吨和151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2%、0.8%和3.3%。

  水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从近几年我国水产品增长情况看,连续几年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5373万吨。2011年上半年,全国水产品生产克服了干旱影响,产量同比是增长的。总体看,全年水产品产量可以有小幅增加,水产品市场能够保持平稳。

  蔬菜供应有所增加

  2010年我国北方低温雨雪天气和南方大范围强降水对蔬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市场蔬菜价格一度飙升,普遍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2010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以后,广大农村适时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确保了蔬菜市场供应,并稳定了市场价格。2011年,全国蔬菜种植继续保持了稳定势头,尽管在部分蔬菜种植区,出现了旱涝等自然灾害,但是总体上,全国“在田蔬菜”面积保持了2010年水平。

  秋粮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秋粮占到全部粮食产量的近70%,确保全年粮食增产的关键在秋粮。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1年秋粮播种进度快、质量好,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的玉米、水稻面积增加较多,播期总体正常,播种质量也总体较好。分地区看,东北地区2011年播期普遍提前,作物基本都种在适宜期,同时加强了田间管理,作物长势总体好于去年同期。西北地区墒情比较好,作物长势也比较好。黄淮海地区降雨合适,土壤墒情都比较好。总体看,全国和各秋粮主产省秋粮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先进适用播种技术的推广,已经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从农民收入构成看,上半年增幅最快的是农民转移性收入,达到了23.2%,家庭经营收入增幅高达21%,工资性收入增长20.1%,财产性收入增长7.5%。预计下半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好转,秋粮上市和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接近甚至超过6500元,增长幅度将超过上年同期水平。

  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特点是:

  政策性收入大幅度增加。201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加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再次提高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额;继续扩大各项农业补贴规模。同时,继续实行价格支持政策,较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提价幅度分别为9.7%、10.3%和21.9%。每50公斤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5元、93元、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提价幅度分别为5.6%、8.1%和8.1%。

  农产品市场收入显著增加。2011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增加了农民来自农产品的销售收入。

  此外,政府积极实施有效的就业政策,努力开拓农民就业门路,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等,都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强力支撑。

  分地区看,农业主产区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近期对全省4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177.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77.63元,增长2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5%,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98.83元,同比增加307.38元,增长31.0%,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5个百分点,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3.2%,成为推动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619.02元,同比增加222.56元,增长15.9%。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得到的利息、租金、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同时,退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及各种财政支农补贴的增加等,直接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此外,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助推农民增收。今年以来,随着各地对劳动力用工需求量的加大,带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呈大幅度增长态势,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91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85.4元,增长22.5%,主要原因包括2010年黑龙江粮食丰收,农民手中有更多的粮食可以在2011年卖出,2011年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2010年同期,农民出售粮食收入显著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全省人均外出务工现金收入达到211.6元,同比增长49.1%。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9-27/5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