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是碰不得的“红线”,绝不允许突破,这大家都知道。那么何为18亿亩耕地“绿线”?它是否一直在被突破而从未被意识到?
耕地“绿线”不涉及18亿亩耕地自身的数量、质量间的关系,而是关乎耕地本身寓于其中的生态环境。耕地是毛,大地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民以食为天,粮以耕地为本,而耕地的根本则是东方这一片天、地、人、神。粮食是大地的花果,耕地是大地枝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人类中心论”要不得;民以食为天,但我们吃够了“粮食中心论”的苦头;耕地最重要,但“耕地中心论”有其不逮。
最近媒体披露,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耕地收益增加,三江平原每亩耕地的承包价格已达400元左右,开垦1000亩耕地,一年即可坐收40多万元,由此掀起最新一股开垦潮。上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湿地占80%以上,而目前湿地仅剩83万公顷,损失了80%。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不仅有减缓全球变暖的功能,还有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减少洪涝灾害的作用。湿地消失,沼泽植物、珍稀水禽也在消失的背后,是数百万年积存的黑土的逐渐流失。可以想象,“绿线”不守,黑土地必将步黄土高原之后尘。
“改写世界版图、改写中国领土面积”,这一来自辽宁大连的广告语目前传遍全国。2010年,大连卖地收入飙升至1000亿元,是2009年的3倍,增幅达全国第一。大连是沿海地区向海洋要地的缩影。有地方党报欢呼“古老的精卫填海故事,今天在我市重现”。据报道,“乱占耕地问题全省最少”的河北沧州,渤海新区近期工程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填海造地面积达74.57平方公里。显然,向海洋要耕地,是为换取用地指标。福建晋江公开提出“拟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然而,填海减少湿地、改变水动力流向、破坏地质年代以来的自然岸线。由于人工岸线根本不可能抵御海洋恶劣气候对农业渔业的摧毁,因此无“绿线”则耕地不堪一击。
在内蒙古牧区,粮食价格上涨、耕地有利可图,使扎鲁特旗这一“科尔沁最后一块完整草原”正走向消失。1996年以来,70%以上草场被开垦。据报道,这里对外承包,头年租金280元/亩。每户年收入5万元至30万元不等,少数达60万~70万元。粮价上涨和各种补贴,使弃牧从耕之风愈演愈烈。2009年,内蒙古开垦草原案件947起,居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前列。没有“绿线”的耕地,种6年玉米或种3年绿豆后,70%以上土壤被风吹走,留下的是白干土。
无论开山采石,还是毁林造田,结果无非如此。耕地只是大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封闭式的耕地保护,本质上像只围绕面部皮肤进行美容一样,固然重要、有效而且可以理解,然而远未触及根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是青春美丽之本。忽视“绿线”的耕地保护,让人联想起不顾整体身心健康的单纯“美脸”,其结局不难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