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土地越种越瘦 质量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网友投稿  2011-08-16  互联网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土地的质量每况愈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漫灌、浅耕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来越板结,越来越瘦弱。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大环境下,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疏离、投入减少,更把土地置于被漠视的境地。

  然而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人类不可能不依靠土地生存。本期专题带您一起关注土地,关心她的痛痒,倾听她的呼声。(《半月谈》2011年第15期)

  越种越瘦的土地

  25日下午,山东省济阳县高槐村的几名老农围坐在河边的树阴下唠闲话。弄明白了记者的采访内容后,几名老农一起感叹:“现在的地,那是大不如前了!”

  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沿岸,有800多口人,800多亩地。记者驱车在村周围实地看了看,目前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间或有一些花生、豆类作物。

  57岁的孙军华说:“我们这里过去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种地瓜和花生,是周边出了名的地瓜窝子,长出来的地瓜又大又光溜,大的能有三四斤重。但是现在不行了,村里10多年没人种过地瓜了。现在地瓜价格这么好,村民都想种,但是谁也不敢种。”

  “怎么会这样呢?”记者问。

  孙军华摇摇头:“这些年土质变了,过去暄暄活活的地现在板结得刚刚的,太硬了,地瓜种下去,不仅长不大,还窟窟窿窿的,不光滑。”

  几名老农带着记者来到河对面的玉米地里,55岁的艾传水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里挖,挖了10多公分深,这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已经断了4次。“你看有多硬,要是放在20多年前,光用手都能挖二三十公分。以前翻出来的土疙瘩,用手一捏就碎,现在得用脚跺。”

  艾传水说:“以前的地不光暄,颜色也深,发黑,农民就比喻说肥得流油,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劲儿。你再看现在,地发黄发白,这就跟病人一样,脸色不好,一看就知道不健康。”

  老农们回忆,以前的地里,蚯蚓、瓢虫等益虫到处都是,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这些东西?“这就是说地太‘干净’了!干净得连虫子都不生了!”孙军华补充说。

  在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情况也不容乐观。按照九等耕地分类法,湖北5000万亩常耕地中,以前一、二等地面积超过60%,耕地总体质量处在全国前列,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基础,不愧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然而,天赋的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湖北省农业厅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员梁华东出示的一张“土壤调查和地力评价”图表,直观地反映出湖北耕地面临的危机。这张图表显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亩产粮食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26.1%,中低产田占73.9%。对比30年前的数据,高产的一等地面积减少了28.14%;而劣质耕地面积则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两倍多。

  数据是单调的,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众多辛勤农户眼睁睁看着赖以生存的土地日益退化乃至废弃,那些痛苦是有温度的,是真实可感的。

  在湖北宣恩县晓关乡张官村,村民陈万富告诉记者,他家的耕地10年前还比较肥沃,什么都可以种。但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现在只能种点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点玉米。即使这样,洋芋的病害也非常严重,玉米则连续几年都出现白叶病,产量逐年降低。他家邻居的地比他的还要差,先死烟叶,后死玉米,现在连洋芋也长不活了,只能弃耕撂荒。

  当地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土壤酸化带来的恶果。2010年,农业部门曾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宣恩县采集了3070个地块的样品,发现当地土壤PH值平均达到5.5,其中PH值小于4.5的强酸性土壤样品239个,占样品总量的7.79%。这表明部分地块酸化严重,已不适宜一般农作物的生长。

  “如果现在的土地不如过去,为什么现在的亩产水平还要高呢?”对于记者的这个疑问,农民们反映,“要说地本身,现在肯定是质量下降了,但现在有化肥呀,庄稼靠化肥拿着长呢!”

  此言不虚。记者每年在春耕时节,都要到产粮大县了解农资市场情况,看着小山似的化肥垛,还有一车车往家拉化肥的农民,就一次次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密植”“大垄双行”等不少增产耕作方式,都是建立在大水大肥(化肥)基础上的。

  对化肥的依赖,还使得传统的能培肥地力的农家肥快速淡出了农民的视野。

  在吉林省农村,发展出不少养猪养鸡专业村屯。农民们腰包鼓了,村子却脏了。在这些村屯,大量的动物粪便像小山一样堆在路边、地里。尽管人人熟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这些上好的堆得到处都是的农家肥,却几乎无人愿意利用。

  “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种‘卫生田’,只给土地施化肥,这样干净、省事。”吉林省九台市一位农民告诉记者。

  可是,没有了农家肥的滋养,耕地地力更无法维持,下降很快,如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层有机质含量就正以平均每年0.08%的速度下降。

  土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单纯的耕地数量红线,是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梁华东说:“土地质量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0年前,湖北的肥料、粮食投入产出比为1┱5,即投入1块钱的肥料可以增产5块钱的粮食。但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1甚至更低。这一变化,除价格因素影响外,也显示出地力持续下降的现实。同时表明,农业产值不再因为化肥用量增加而线性上升,原有的单纯靠化肥增产的路子必须改变。”

  污染加剧,良田渐成“毒地”

  江汉平原地处南方,年降水丰富,在自然条件下是很难形成盐碱地的。但就是在地处江汉平原核心区的湖北应城市,由于周围化工企业多年的连续排放,最终造成10多万亩耕地盐碱化,彻底丧失了使用价值。

  这不是个案。一些工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注重环境保护,已对我国土地造成了很大伤害。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土地污染不仅来自工业。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质量下降,养分失调,作物病虫害频发,农户为了应对投入过量农药,也使得土壤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江丽华说,农药主要有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等。在田间施用的农药,大部分落入土壤,喷洒在植物体上的部分农药,也会因为风吹雨淋进入土壤。有研究者测算,施用在农田的杀虫剂有56%进入土壤,造成残留。现在有用飞机喷洒农药的,这种方式,会使得一半左右的农药直接落入土壤。

  此外,对土壤污染严重的还有农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却不考虑其降解问题,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蒋高明长期致力于退化生态系统与退化农田修复研究,他用“白色恐怖”来形容农田里残留的白色塑料膜。据蒋高明介绍,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会在15厘米至20厘米深的土层形成不易透水、不易透气的难耕作层。农膜很难降解,又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使这种状况愈发严重。

  占补失衡,新整土地质量参差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尽管从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的角度说,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二者同样重要,但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比较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却极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耕地面积的减少显而易见,而耕地质量的下降却是“悄悄进行”的,是无形的杀手。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坦陈:“由于缺乏可供遵照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非农建设占补耕地等项目验收中,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

  湖北省天门市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至2010年7月完成10万亩。但让当地群众不能接受的是,多数新整耕地的内在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大幅度下降。

  天门市土肥站站长尹长元告诉记者,由于土地整理技术有问题,导致耕作层遭到破坏,耕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在天门市九真镇陆岭村,土地整理后耕地关键地力指标全面大幅度下降,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的下降幅度达80%以上。这样的养分水平使得土壤无法保持正常的团粒结构,出现板结现象,缺乏蓄水和保肥功能。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很快,占用耕地较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每十年占用耕地六七千万亩。虽然国家实行占补平衡,通过整理、复垦土地等方式使耕地在数量上不减少,但这只是量的平衡。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11年7月的全国土肥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目前各地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质量一般相差2至3个等级,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初步测算,近十年全国因耕地占优补劣导致粮食生产能力至少减少120亿公斤。

  “以前种地,那叫一个仔细呀”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一首《多情的土地》,唱出了人们对故乡、对土地的无尽深情。

  然而近些年来,这土地情结却正在被城市化的洪流裹挟而去――即便长在农村,身为农民。

  “土地对有些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

  7月23日下午2点多,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山东省齐河县陈庄村老农刘京山正一个人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这一带的玉米播种较早,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玉米株普遍长到了齐腰高,一些更好的地块,已经达到了人脖子的高度。老人戴着黑边老花镜,先是翻翻叶子,然后慢慢地蹲下去看看根。

  “前两天从广播里听说现在有个什么新害虫,专咬玉米根,一咬就死,所以我专门来地里看看。”他说,“看了几块地,还没有发现严重的虫害。”

  记者问:“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让儿子或孙子来看呢?”

  这一问,老人马上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哪管这个!现在的人哪跟过去一样!”

  刘京山今年已经74岁了,曾在村里当过10年支部书记。老人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4个孙子孙女中有两个还在上学,另外两个也外出打工了。

  说起农民和土地的感情,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种地,那叫一个仔细呀,一年到头,心里都惦记着地里的这些事,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该拔草了。种地就是农民的头等大事,为了种好地,可以不睡觉,可以不吃饭,一切都得为种地让路。现在是啥样呢?种地是最不要紧的事儿,种地要为打工让路,甚至要为打麻将让路!土地对一些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记者在调研中深深感到,视之如鸡肋,确实是全国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于土地的心态。

  务农收益低,农民种“懒田”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村建设、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由于务农收益不如打工收入,务农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小。由此,许多农民种起了“懒田”,曾经惜地、养地的传统做法正在远去。

  不少农民告诉记者,他们其实都知道,还是土杂肥好,但是现在谁还用土杂肥呢?“一方面是很多人家没有了牛、猪、鸡等家畜家禽,也就没有了畜禽粪便。另一方面,也没人愿意积肥了。多麻烦啊,虽说对地好,种出来的粮食也好,但是卖不了多少钱,谁愿意费那个劲呢?”

  不仅不愿意拾掇土杂肥,连施用化肥也是采用“一炮轰”的方式。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春耕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把化肥施足,此后不用追肥,这种施肥方式比较方便简单。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任军认为,虽然农民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节省了时间、体力,也可能更经济实惠,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除草也是如此。刘京山说,过去种地讲究的是“草死苗旺地发暄”,农民就看不得地里有草,专拣中午最热的时候锄地,“天热趁草死”嘛,天越热,锄下来的草越容易死。可是现在,谁还干这个?都是种的时候就打一遍“封地”的除草剂,玉米苗长到一尺多高时再打一遍。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6/5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