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如果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用不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国家的粮食安全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日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聚焦水流困局”节目报道,在陕西某地的部分村庄,虽然有着设备完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但由于费用太高,农民不愿使用,仍然靠天吃饭,有些田地干脆就撂荒了。报道的问题虽属个案,但这个现象却需要引起注意。
农谚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为了弥补农村水利建设长期以来的欠账,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建设和管理机制,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建得起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可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农村水利工作还有不小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水利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小农水工程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尚未形成。这恐怕正是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不好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绝不只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这既需要国家的好政策,更需要农民辛勤地耕作。每一个农家的地里丰收了,国家的粮仓才能满。近年来,为了实现丰收,国家在下大力气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然而不得不承认,目前农业的比较效益依然较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有可能辛苦一季的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出现水利设施跟不上、用不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被严重挫伤,国家的粮食安全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水利改革发展,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
破解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不好的迷局,首先要加快形成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的确定供水成本,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水价。对于真的出现水价不达成本造成维护、运行、管理经费的缺口,是否可以考虑由政府财政予以弥补,使水利工程建好以后,也能管得好,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来降低灌溉成本,既保证农民用水的权益,也有助于保证水利设施持久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