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三里桥村内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前行,绿树鲜花掩映下的临街院墙上,一幅幅宣传文明新风的字画引人驻足,一个个崭新的绿色垃圾箱、整齐划一的垃圾池,让人仿佛是走进了城市中的某个小区。在街上转悠的李大妈乐呵呵地说:“以前我最怕走家门口的这条道了,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小坑陷住车,大坑能卧牛。坑坑凹凹不说,一堆堆的垃圾把小土路堵得像是‘肠梗塞’,整天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现在好了,政府将路修成了平平坦坦的水泥路,把‘垃圾山’也移走了,还新修了地下排水管道,看着心里就舒坦。政府可是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三里桥的变化受益于源汇区农村开展的“清洁家园行动”。今年以来,源汇区“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并举,令农村村容村貌脱胎换骨,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
夯实农村公共卫生硬件设施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的深入推进,源汇区众多农民住进了“公寓楼”,但很多人垃圾乱倒、家禽乱养、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习惯并没有随着上楼而“丢弃”,农村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远郊农村的村容村貌更是亟待改善。为此,源汇区启动了“家园清洁行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改善村容村貌,共建美好家园。
该区以环卫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绿化美化建设为重点,实施了围村林、行道林、庭院绿化美化工程,推行了“百村万户沼气示范”工程等,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先后为全区4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4座、村级垃圾池940个。与此同时,该区先后新建农村三级道路16.1公里,硬化农村道路231公里,其中20个村实现了“户户连”;实施改水工程12个,解决了2.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建完成通道绿化36.2公里,植树22.2万株,景观绿化10.5公里;建沼气池1.42万座,沼气普及率达到30%以上。
建立一支规范的农村保洁队伍
在空冢郭镇寺西杨村,60多岁的张胜林每天一大早就和同伴拿着扫帚、推着小车,对所包路段进行清扫。从今年3月份开始,张胜林正式成为镇保洁公司的一名职工,负责本村的垃圾清扫收集。他高兴地对笔者说:“上面给发衣服,每个月还有500元工资,没想到不出村也能当上环卫工人。”寺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海潮告诉笔者,随着村里14个垃圾收集池的建成和4名环卫工人的上岗,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妥善处理设施和人员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乱堆乱放问题。为此,源汇区组建了200多人的农村专职环卫保洁队伍,并由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配备了保洁车、环卫工作服和环卫作业工具。农村保洁工作实行“三定”,即定路段、定人员、定职责,做好村内道路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和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为乡村清洁工程长效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源汇区村村都有了环卫保洁员。群众高兴地说:“垃圾有处倒,道路有人扫,俺也就不好意思把垃圾乱丢乱倒了。环境改善了,咱农村比城里住着还舒服哩!”。
市场化运作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效益
采访中,源汇区环卫处主任陈新华算了一笔账:一个1500口人的中等村,如果没有学校,日产垃圾量0.8吨左右,两天装一车,一车垃圾的装运费是60元,一个月的垃圾清理费是900元,加上保洁员工资开支,每个月开支1800元左右。如果没有经费作保证,不能将垃圾及时运走清理掉,“清洁家园行动”的成果将前功尽弃。
“清洁家园行动”如何解决资金难题?市场化运作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效益。该区创新管理体制,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即政府不再直接组织人员从事保洁清运工作,而是通过招标,面向社会招聘保洁、清运公司完成农村垃圾的收集和运输,然后根据中标企业的工作成效给付相应费用。这一模式,通俗来讲,就是“政府掏钱买垃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确保了环卫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垃圾的及时清理。目前,该区环卫处和4个乡(镇)分别组建了清运公司和清洁公司,公司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这些公司通过招标、承包形式取得相应的经营服务权,政府根据核定的作业量及运行费用向其核发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