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下大力气,使农村青年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宿感,才能把农村变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乐土
近日,两则与粮食有关的消息,让人心情复杂,喜忧参半。
一则是我国今年夏粮总产再创新高,达到2525.4亿斤,比上年增加62.4亿斤,冬小麦实现连续8年增产,令人欣喜。另一则是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在50岁以上,“老人农业”成为困扰未来粮食生产的重要难题,让人忧虑。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实现自给自足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惠农好政策却并未留住农村年轻人远行的脚步,村里种地的农民正日趋老龄化,种田即将面临无人接班的尴尬境况。
农村年轻人为何不愿留在农村?
因为农村致富门路少,种粮的比较效益太低。近年来,由于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采取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但成本上涨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惠农补贴的增幅,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普通农民要靠种粮致富,并不容易。与此同时,压在农村年轻人身上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负担却并未减轻,仅靠种粮难以维持日益庞大的开支。因此,跳出农门就成了越来越多农村青年最现实的选择。
因为农村环境仍缺乏吸引力。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悄然渗透到农村的各个角落,相比软硬件都明显滞后的乡村,五彩斑斓的外部世界,对于农村的年轻人更有冲击力、更具吸引力。他们期盼走出去,到大城市去增长见识,他们渴望在发达地区寻找人生成功的可能。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使得农村的年轻人对于农民身份的认同度不断降低,宁愿在现代化的城市漂泊,也不愿回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种地。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黄金机遇期,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只有真正下大力气,留住村里那些匆匆远行的脚步,培育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村青年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成就感和归宿感,才能把农村变成美丽富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乐土。留住农村年轻人,一方面要在坚持现有惠农政策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推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让留在农村发展的农民真正能致富。另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着手,真正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拓展农村年轻人才成长渠道,使有能力的年轻人无忧无虑地留在农村。只有这样,农村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上个世纪60年代,一部名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电影红遍了全国。影片里的年轻人,钻研技术,兴修水利,种植庄稼,用激情和活力谱写了那个时代最壮丽的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的重要性,用心为他们搭建成长、成功的平台,当代的农村青年也一定能够挑起建设村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