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调控猪价只能适得其反

网友投稿  2011-07-14  互联网

  导语:猪肉价格连续12周上涨成为将6月CPI推至三年新高的“罪魁祸首”。尽管商务部此前明确表示猪价由市场调节,但海口市依然拿出挂牌限价销售猪肉的政策,各方权威表态显示政府调控意图强烈。但不要忘记,近十年历次猪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有形之手”都不曾将猪价拉出“暴跌暴涨”的怪圈。

  一、猪价周期性波动本是常态

  “猪周期定律”:行情三年一波动,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共经历过六次明显波动,主要标志是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有三次大波动,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50%。分析猪肉价格的涨跌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为期3年左右的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又分“上升期、高峰期、下跌期、低谷期”4个阶段。因为农产品从最初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时间,母猪培育期一般是2年左右。行情好时,养猪户一窝蜂地补栏(养母猪),导致供应量快速增加,价格下跌。深度亏损一定时间后,又大量淘汰母猪,致使生猪供应量快速下降,价格上涨。今次猪肉价格在6月同比涨幅达到57.1%,明显处于新一轮的上涨期。

  成本要素推高猪价,仔猪饲养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23.3%

  本轮猪价上涨的首要推动力来自于成本。据统计,今年1至6月饲料玉米的平均价格为2.18元/公斤,比近5年同期平均水平上涨30%以上,生猪饲养员工资同比涨幅在20%以上。按6月份价格测算,购买仔猪育肥出栏一头100公斤肥猪,饲养成本在135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23.3%。其次,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间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滑,养殖户亏损面一度达到58.2%,部分养殖场户缩减养殖规模,影响了上半年生猪出栏。再者,2010年冬季持续低温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养猪成本上涨、风险加大使生猪散养户无利可图,加快退出也影响了市场供应。

  本轮猪肉属恢复性上涨,剔除通胀要素,20年猪价浮动明显减小

  从价格走势看,当前猪价同比涨幅高,部分原因是去年6月份生猪价格处于近年价格低谷,价格同比基数过低,属于恢复性上涨。也就是说,如果跳出这一轮涨跌周期,以目前猪肉价格对比2007年上半年的情况,猪肉、活猪、猪仔平均价格的涨幅均在20%左右。在把这20%的涨幅放在整个宏观经济走势的大背景下,包括房价、油价、粮食、蔬菜等等日用消费品,这四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只不过很多消费品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涨,而猪肉波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二、政府干预猪价,越调越乱

  政策补贴让猪农饱尝亏损苦果,部分农户退出市场、杀猪避险

  为防止价格波动异常,调动养猪农户积极性。2007年,以《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为纲领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先后出台,内容涉及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等内容。2008年初,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又将农户获得的能繁母猪补贴从50元/头提至100元/头。政策叠加效应使2007年以来的2年内猪肉产量增加了14%,远高于此前年均增长2.1%的正常水平。

  政策推涨的养猪业持续积聚”溃坝“风险,“猪多价落的市场规律让养殖户们在随后的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饱尝亏损的苦果。产猪重镇四川省的猪农开始宰杀母猪避险,因为喂得越多,生仔越多,价格上不去,赔得就越多。有媒体报道,2008年全国母猪存栏数有4000多万头,但补贴却发放了6000多万头;四川省资阳市在猪肉价格高企的2年间,规模养殖场从70多个增加到280多个。

  当市场供小于求之时,市场末端的价格上涨会迅速传递至生猪养殖环节,在有大利可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即使不加以刺激,人们养猪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若再出台刺激措施,人们养猪的积极性就会过于旺盛,生猪养殖出现非正常过快增长,从而导致猪价暴跌。2008年下半年那一轮暴跌的起始,就来源于此前迅速扩张的产能致使之后猪价回落,生猪养殖严重亏损,此时大量投资者以及部分散户逃离市场,从而为新一轮猪肉价格暴涨埋下伏笔。

  价跌时无人问,价高时遭遇政策习惯性压价

  为了熨平猪价波动,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6部委发布《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正常值时,政府要适度采取增加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发放养殖贴息、饲料补贴等措施平抑价格。但实际上,最近几年猪梁粮价格比经常在6:1以下徘徊,养殖户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猪病疫情多发常常让其血本无归。有评论直言,正因为这些年猪肉价格经常遭遇价格调控,养猪户等市场主体的利润无法保障,也是“瘦肉精”、注水肉等问题屡禁不绝的原因之一。

  有猪农抱怨,政府习惯性压价还是从“城乡二元化思维出发”,大多站在城市具名角度考虑肉价,一涨价就说“市民吃不起肉了”,价格回落就报出“十元肉再回百姓餐桌”的喜讯。实施上,长年养猪的很少有人能准点赶上好行情,涨价时赚的钱都承载着前两年猪价暴跌时的亏损,能坚持下来已属不易。

  冻肉收储存量不足,投放周期与价格周期背离

  在各种“有形之手”中,冻肉收储也常常被寄予厚望。但实际上,中国猪肉储备其实并没有太多,主要目的还是用于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上。有统计显示,目前国畜肉的全部库容为60万吨,与每月生猪200万吨的上市数量相比就是“杯水车薪”,顶多只能起到心理干预的作用。

  此外,就算国家启动收购储备冻猪肉,因为冻肉一般只有4个月保质期,最多半年。这意味着,在一个周期还未结束之前,中央和地方储备的肉又要回到市场的流通环节。此间专业人士称:“2009年实施储备肉(供大于求,猪价低时),去年储备的肉现在依然在陆陆续续地往外抛售。价格刚刚上涨的时候,储备肉的上市又把这个趋势给打下去了。”实际上,拉不开收储时间差,投放时机出现偏差,也会助长猪肉价格波动。

  结语:近期猪肉价格大涨是在几年非正常低位运行后的恢复性补涨,是向正常价格的理性回归。政府如果要出手,请对准通胀症结所在,“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少见。或者干脆罢手,让猪价“飞一会儿”又如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7-14/5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