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洪涝!两个矛盾的极端气象在长江中下游接连上演。从农田龟裂,堰塘见底,人畜干渴急转为暴雨肆虐,房屋损毁,洪涝成灾。
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不久前还在考验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期而至的暴雨洪水,就将旱情稍缓的江西中北部、贵州东部拖入洪涝灾害的魔爪下。“枯水一线”转至“洪水一片”,旱涝并存的尴尬境地,再次引起我们对水利的思考。
极端天气是“祸首”
气象专家分析,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的“祸首”。受拉尼娜气候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造成今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往年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已开始入汛。但今春直到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4-6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江河水位持续偏低,不仅影响了沿线自流灌溉引水设施的正常运行,也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带来了不利影响。干旱,一度使江西鄱阳湖周边130多座灌溉泵站无法取水。
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深入各旱区协助指导抗旱;下达特大抗旱资金共计6.35亿元;多次紧急向旱区调拨大流量水泵、柴油发电机组等救灾设备;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集中缓解中下游抗旱用水、城乡供水的压力。
进入6月以来,天气状况悄然变化。在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下,南方降雨力度突然加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连遭两轮强降雨袭击。天气突变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刚刚摆脱了干旱的困扰,忽又迎来了洪水的袭击。
湖北、湖南等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省1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形势严峻。
截至6月11日,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3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74.45亿元。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3日至 1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6月的第三轮强降雨,在大部降雨天气持续的情况下,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针对当前长江中下游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已于6月11日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水利欠账敲响警钟
6月以来的较强降水,使长江中下游的旱情基本解除,也为地处江西的鄱阳湖水系带来了一片生机。降水的充分补给,使鄱阳湖终于结束了长达224天的枯水位运行进入丰水期。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一月到五月的鄱阳湖,是完全的另一种景象。
今春的鄱阳湖,遭遇了有记录以来前所未有的干旱,时至五月,鄱阳湖中心区域的湖面接近枯竭,鄱阳湖所辖九个子湖几乎干涸。“没有水,我们是守着鄱阳湖在喊渴。”当地村民曾这样感叹道。
“鄱阳湖‘喊渴’,根源在于枯水期水位不稳定并持续降低。”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曾坦言,“如果建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在汛末就能多留住一些水,遇上类似今年的旱灾,就能做到‘湖中有水,心中不慌’了。”
选址于湖口位置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40万亩,通过调节湖区水位,整个枯水期鄱阳湖将保持一定的容积,可为环湖区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再过几年,当我们再次面对大旱时,底气一定会更足,办法一定会更多,应对一定会更加从容。”朱来友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很有信心。
“水利设施投入不足、欠账多,脆弱的水利设施在应对今年这样的严重干旱时显得捉襟见肘。”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祝水贵说,江西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虽然有大中小型水库9700多座,但库容较小,总蓄水能力不到300亿立方米;渠系配套差,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江西、湖北、湖南,很多省份也有类似情况。水利工程长期欠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渠系老化、损毁严重,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不来。薄弱的水利设施,直接导致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陷入困境。在大旱和洪涝灾害面前,抗旱防汛设施功能尽失,水利基础设施成了“摆设”。
抗灾机制亟待健全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如此大范围的旱灾,突如其来洪涝灾害,旱涝急转的演变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极端的天气状况是主要原因,但透视灾情,也暴露出背后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说:“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抗旱减灾体系,是有效应对干旱、减轻旱灾损失的根本。”吕娟表示,“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和建设抗旱工程体系,还需要健全抗旱组织体系,建立抗旱预案制度,提高旱情监测预报水平,增强抗旱应急服务能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专家指出,在严峻的抗灾形势下,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防汛抗旱体系,不仅要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蓄滞洪区的建设步伐和干流河道的整治,继续兴建对干支流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还要加强非工程设施建设,落实防汛责任制,完善防洪预案。另外推行洪水风险管理、探索并实施水库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加快水源骨干工程建设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