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菜贱伤农:农业应通过农协和市场化实现“历新”

网友投稿  2011-04-27  互联网

据报道,近来全国一些地区的菜农因菜价过于便宜而遭受损失,大片蔬菜烂在地里,而在一些城市,居民并未明显感觉菜价明显回落,至少继续维持过去两年快速上涨后的水平。这种极端的现象引起全国舆论鞭挞。

这次“菜贱伤农”现象并非新问题,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在一些农业市场化不发达的国家总会周期性出现。经济学家用蛛网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即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如农产品),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而出现波动。

过去两年,由于种植成本提高、恶劣天气冲击供应以及游资炒作等原因,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这吸引了更多农民加入种植蔬菜的队伍,导致今年春季蔬菜供应过剩,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此外,公众还关注由此凸显的蔬菜终端售价过高问题,说明中间层次盘剥严重,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太多成本与风险。

中国农产品基本上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这是产量和价格出现蛛网式波动的主要原因,这些分散的农户缺乏对市场供求信息的及时了解,往往跟风生产,而且他们没有市场议价能力,因此,几乎是听天由命。防止出现周期波动的方法就是有组织的生产与销售,即从事种植的农民组建行业性的或地域性的农业协会、农民协会等,通过组织力量获取全国性的供求信息、增加市场博弈能力,并大规模建立仓储设施,组织性也利于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但在中国,这种方式进展不大,一旦农产品供给出现波动,政府部门一般会采取暂时性的“维稳”措施,比如政府补贴、政府采购以及疏导等。而制度化解决的建议,一般是要求政府为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建设国有仓储体系。但是,全国性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更没有消除价格周期性波动。

尽管批发价格大幅下降,但终端售价仍未回落。有研究认为,中国流通成本占终端物价的50%-70%,主要是公路收费和油价以及运输空载率过高。“最后一公里”则成为蔬菜不断涨价的关键,因为随着城市地产价格的膨胀,摊位费、工资等销售成本大增,蔬菜零售商的生活成本上涨也逼迫他们提高售价。中间环节的投机性因素也是主要原因,因为农民缺乏组织性,无法直接与市场对接,导致中间经纪人倒买倒卖,增加了成本。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尽管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但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与发展的保障,一旦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并影响到CPI与公众生活,则关乎通胀、利率变化以及社会稳定。中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上狂奔的同时,农业也应该进行现代化的变革,避免成为隐形的短板而周期性地威胁经济稳定。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耕地的减少以及经济弹性的降低,农业的重要性将大幅增加。中国农业一直缺乏制度性的改革以跟上市场经济步伐,而采取暂时应对措施维稳的效率越来越低。中国应该推进农业组织的发育与成长,降低中间环节的不合理成本,才能理顺价格体系。否则,农民收入过少、耕地价值无法体现、城市物价居高不下、城市餐馆浪费严重以及周期性的通胀威胁都将继续妨碍中国前进的步伐。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4-27/5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