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海外种地中国粮企争夺定价权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4-15  互联网

   如果细数被外资主导控制的行业类别,外资控制高达85%的粮油行业必不可少。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和益海等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从农作物种植、食品加工到食品销售终端的完整而庞大的产业链,垄断了我国80%左右的进口大豆货源,且外资企业正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进入我国粮油市场,控制了我国5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事实上,我国在国内尤其是国际粮油市场定价权的缺失由来已久,而现在,这一窘境有望逐步得到改善。

   跟国内的钢铁企业去海外买矿一样,我国粮油企业也逐步走出国门以获取国外的产地资源。4月6日,重庆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粮集团”)对外正式公布将投资25.03亿元在巴西购买土地建设大豆生产基地。重粮集团的目标是3—5年后,其生产的食用油不仅能满足重庆市场需求,还将销到国内的其他市场。

   面对难以撼动的外资主导的粮油市场,中国粮油企业并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试图在掌握产业链上游资源方面有所突破,缓解我国大豆、棕榈、油菜籽等粮食的缺口,并谋得在粮油市场中的话语权。

  力争上游

   谷物分析机构Celeres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巴西2010/2011年度新作大豆已收割完成77%。这其中就有归属于中国企业的大豆。

   “这一季,我们的收割任务快完成了。”浙江福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地农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作为最早去巴西开辟大豆种植基地的中国粮油企业,福地农业于2007年分别在托坎廷斯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购买了1.6万公顷和1000公顷土地。

   “2008年8月,我们正式到巴西开垦耕地,试种大豆、旱稻6300亩。”福地农业巴西项目负责人权学刚曾表示,2009年4月份开始收获,基本取得成功。

   手里无粮,心里发慌。因为不控制大豆、棕榈油等粮油产业链上游的种植环节,国内的粮油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粮油市场的大幅波动,价格的每一次上涨都牵动着国内粮油企业的心。

   “我国粮食供求长期以来均处于一种偏紧的状态,且存在着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本报记者表示,就品种结构而言,小麦、稻谷、玉米几乎能实现自给,但大豆的缺口较大,对外依赖性强,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数据统计显示,从2008年的374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4255万吨,再到2010年的5480万吨,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国产大豆每年的产量仅在1000万吨左右。

   油脂也好不了多少。我国油料油脂的自给率较低,仅为38%左右,随着国内食用油消费市场的拓展,食用油对外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依存度甚至高达60%以上,其中棕榈油过去更是100%依赖进口。2010年中国进口棕榈油593万吨,最近10年里,中国棕榈油进口量年均增长8.5%。

   打破我国棕榈油完全依赖进口格局的是一家天津的民营企业。2006年,天津聚龙集团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开辟了总面积为2.4万公顷的两个棕榈种植园,截至2009年底,第一种植园已获得丰收。

   周思然认为,面对我国粮油存在缺口及不平衡问题,国内企业选择“走出去”这个方法是合理的,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企业对大豆、棕榈油的过度依赖局面,保证了原料供应的稳定。

   然而,他也指出,我国油脂加工行业整体实力提高的效果还不足以显现出来。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重粮集团300万亩与浙江福地农业有限公司的25.2万亩巴西大豆基地全部建成后,年产大豆将达65万吨左右(以亩产大豆0.2吨算)。即使所有大豆都被输送到国内,也只占5000多吨进口大豆量的1%多一点。

   同样的,聚龙集团2万公顷的棕榈园年产大约在5.4万吨(以每公顷产2.7吨棕榈油算),也不到我国进口棕榈油量的1%。

   “从数量上看,现在走出去的企业还很少,海外的总量也很小,所以对国内市场及行业的影响还不明显。”在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油料行业分析师陈丽娜看来,缺口的减少与不平衡的打破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衡量。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在国内油菜籽、大豆等油料产量本身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其种植面积与产量甚至出现了下降。

   美国农业部4月11日发布的世界农作物产量预测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中国油菜籽产量预计为1280万吨,与上一年度的1366万吨相比减少86万吨;种植面积为720万公顷,与上年度的728万公顷相比,减少8万公顷。

   3月,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民种植意向调查显示,大豆的种植面积预计减少11.2%,这是减幅最大的品种。中粮集团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信息研发部总经理刘霓近日也透露,2010—2011年国内油料作物将减产2%—3%,油菜籽产量预估900万吨,减产15%—20%。

  风险隐忧

   与前几年持欢迎态度相比,巴西近两年对国外企业在本国的购地行为“由晴转阴”。

   据巴西媒体报道,近日巴西政府出台了新的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

   去年8月,巴西政府就已经出台法令收紧外资购买土地,规定外国人、外资企业或外国人控股的巴西企业,不得购买或租赁250—5000公顷以上的土地。

   而今年的新法令则是外资企业限购土地令的加强版。新法规定,今后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巴西企业将控股权转让给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控股的巴西公司。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已经完成交易的有可能被司法机构叫停。

   分析人士指出,如此看来,仍未最后落实的重粮集团巴西项目面临极大的未知风险。

   重粮集团4月6日披露的信息显示,巴西项目实际已经进入建设期。公开文件披露,重粮集团巴西项目建设期为2011年至2014年。去年,重粮集团巴西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家商务部境外投资批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尽职调查、土地价格评估工作,目前正在加快土地交割工作。

   而有媒体报道称,重粮集团在巴西买地种大豆的项目仍在谈判中,银行方面还没有发放贷款。

   中国另一家投资巴西土地种植大豆的福地农业受巴西土地新政影响的大小也不得而知。记者拨通其母公司浙江森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机试图联系采访时,被告知项目负责人权学刚人在巴西不便接受采访。

   无独有偶。大豆的另一个主产区阿根廷也开始限制外国人在阿买地。阿根廷农业部长胡利安多明格斯3月9日表示,阿根廷政府正推动议会通过相关法案,限制外国人在阿根廷购买土地。

   粮油行业人士指出,企业投资成功的最大因素来自于当地政府对国外企业的政策,对要去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讲,是限制性的还是鼓励性的政策,直接影响企业项目的决策及成功与否。而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对外资投资土地限制的趋紧无疑是一大噩耗。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可能会提高其国内进入门槛,设置各种障碍限制国外企业对其土地的投资。

   周思然表示,跨国粮商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相对而言,国内企业在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方面所承担的风险都较大。

   事实上,去国外进行土地的投资与农作物的种植,企业还面临着气候、关税、融资难等种种风险。

   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油料作物的收成好坏。而这种种植本身的风险又直接会影响种植项目的效益,从而加剧资金回流的难度。

   据记者了解,2005年的旱情导致当年巴西13%的谷物和油籽受灾。同样是干旱,曾经令阿根廷2008/09年度的大豆产量锐减至3200万吨左右的水平。

   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也是令企业头疼的大事。天津聚龙集团新闻发言人孙卫军近日对媒体表示,海外购买1万公顷的棕榈种植园约需资金1亿美元,单个企业难堪重负,希望政府部门给予优惠利率的贷款或者补贴。聚龙集团未来希望在东南亚购买20万公顷的棕榈种植园,约需要资金20亿美元,聚龙集团已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优惠利率的贷款,但尚未获批。

   另外还有关税风险,陈丽娜举例说,印度尼西亚会根据国内供应的紧张或宽松情况来调高或降低出口关税。

  破局难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市场,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国际定价权。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没有上游原料的掌控权。

   2000年以来,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商以资金及规模上的优势迅速向南美大豆生产国进行渗透,并在南美等国大力兴建仓储、物流、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巩固对当地大豆资源的控制,南美大豆约八成以上是通过美国粮商出售的。

   “一开始很多国内的企业都有走出去的想法。”永安期货研究院农产品部分析师武丕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随着巴西、阿根廷对外商进行土地投资的限制,这些企业开始骑虎难下,不知从何处下手。

   武丕勇说,由于介入的早,国际粮商的那套固有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我国企业小力量的进入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企业打破国际粮油市场外资主导格局的可能性较小。”周思然同样认为,不管是价格还是产量,我国企业均不占主导作用,打破目前这种外资主导粮油市场的局面困难重重。

   “有可能但是比较难,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陈丽娜略显乐观,外资所占的市场份额是摆在那里的,不是短期内能抢占回来的。

   周思然还指出,国内企业海外买地、建厂之举耗费成本较大,且相对跨国粮商的一条龙式业务模式,国内企业承担的风险明显较大,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

   对于我国粮油企业的海外发展,陈丽娜建议,现实的策略就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做下去,“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粮油企业不断走出去,我国粮油企业在粮油市场的话语权也会逐步提高。”陈丽娜说。

   在周思然看来,粮油企业要走出去仍然应该重视机遇和方法,妥善处理与跨国粮商的关系,建立一套成熟的业务模式。

   周思然进一步指出,目前国内粮油企业使用原料多由跨国粮商提供,若选择走出去,首先得与这些企业达成协议。

   令人欣喜的是,以天津聚龙、重粮集团为代表的中国粮油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加入到国际竞争中。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初,聚龙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卡布瓦斯县建设中国企业第一个棕榈油压榨厂正式开工并榨出首批毛棕榈油,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已全面进入棕榈油这一世界最大的食用油产业领域。

   而根据重粮集团的规划,在巴西建大豆种植基地只是第一步,重粮集团规划项目包括巴西大豆基地(二期)、加拿大油菜籽基地、澳大利亚油菜籽基地、柬埔寨优质稻谷基地以及马来西亚棕榈油基地等,目前正处于前期调研推动阶段。

   “因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对外资在本国种植基地的投资运营持欢迎态度,所以相比较大豆而言,我国企业在棕榈油上的突围机会和成效会更大一些。”武丕勇对本报记者表示。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4-15/5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