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粳稻需求旺盛,黑龙江水稻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好,农民“旱改水”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旱改水”也就成为农业部门实现“两个千方百计”的重要抓手。在农牧渔业大县局长培训班上,记者从学员们的讨论中了解到,“旱改水”不仅仅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场需要体制机制相配套的深层改革,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去配套衔接。
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水资源丰富,土壤与气候条件适宜,适合水稻种植,“旱改水”潜力较大。在黑龙江,目前种植水稻比种植玉米和大豆平均每亩增收两三百元。宝泉岭分局普阳农场副场长黄家安算了一笔账,一个拥有100亩水田的农户,去年种稻纯收入5万元以上,比种植玉米高出2万多元。2010年普阳农场“旱改水”20万亩,2011年计划再扩大“旱改水”5万亩。桦川县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到2013年,通过“旱改水”水稻面积将达到120万亩。
但目前,“旱改水”推进过程中普遍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分散的生产经营现状与“旱改水”形成的集约效益之间的矛盾。木兰县农业局局长刘荣波说,由于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土地收益,大多数农民不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影响了“旱改水”的快速推进。陈跃龙说,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旱改水”施工,不但效益低,还会影响相邻旱地地块作物的生长,引发农户间的矛盾。而且分散修建小型水利设施,如打井、修渠、建泵站等,增加了投入成本。
二是丰富的地上水资源与引水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黑龙江三江流域虽然江河水资源丰富,但大型灌区建设滞后,引水能力匮乏,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汤原县农委主任刘军说,该县境内有松花江、汤旺河等大小河流23条,总水面20万亩,但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少,抗旱排涝功能低下。刘荣波反映,木兰县目前是,旱难灌,涝难排。
学员们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这对基层来说,太解渴了。但目前要加强项目建设,把国家的水利投入及时有效地落实下去。当前,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立项:一是对“旱改水”实施土地流转补贴。对流转土地进行“旱改水”的农户给予每亩60~100元的一次性补贴,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大面积“旱改水”作业。二是给“旱改水”的农民免费提供新技术和新装备。如帮助“旱改水”农民建设水稻育秧大棚,赠送或低价租赁水稻插秧机等设备。三是进行大型灌区的设施配套建设。在适宜区域建立大型引水项目,使灌溉用水由地下水为主向江河水为主转变,提升现有灌区的灌溉能力,引导推进整乡整县的“旱改水”。四是同步推进“油改电”。目前,大多数水田是通过柴油机抽水灌溉,成本高,污染重。“旱改水”应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架设电线,购置设备,同步推进“油改电”,实现低碳环保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