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夏粮产区山东、河南、河北等8省冬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国家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2.4%.由于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夏油产量超过全年油料产量的2/5,如何战胜华北地区的持续干旱、稳定夏粮生产成为焦点。为此,日前国家出台了十项措施(以下简称“国十条”)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其中包括加大财政补贴,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引发社会对粮食问题的热烈关注。华北严重的旱情会不会导致夏粮的减产?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影响?今年的粮价会不会较大幅度地上涨并引起物价上升?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旱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农民常说的一句话是:“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就农业自然灾害而言,旱情比涝灾影响更大,目前,旱情已造成部分地区小麦次生根减少、分蘖缺位等现象。如此严重的旱情,会不会导致夏粮大量减产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认为,这次干旱对于夏粮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全年的影响则更小。因为目前小麦尚处于越冬期,不需要浇水,如果到了返青季节依然很干旱,就会对夏粮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如果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抗旱措施都做到位,而且未来不出现特别严重的旱情,对夏粮产量的影响不会大。他指出,这次“国十条”在返青和解冻的关键时刻出台,非常及时有效。纵观全局,今年我国实现夏粮丰收仍有一些积极因素,如政策信号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春灌用水有一定保障等,冬小麦目前生育进程才到一半,中后期回旋余地较大,夺取夏粮丰收是有希望的。
张晓山告诉记者,今年未必出现粮食减产的局面,即使出现粮食减产,也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目前比较踏实比较雄厚,因为背后有国家整个经济的支撑。由于中国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其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和95%的自给率,会力保中国自身的粮食供应。而且,中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七连增”,这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砝码。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旱灾历来就是稳定粮食生产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其中一大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此次促进粮食生产的“国十条”,将抗旱措施进一步具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国十条”中一半内容是针对抗旱而制定的,这些措施覆盖非常广泛,力度很大,而且在时机上把握得很精准,由于措施从提出到落实需要一段时间,在土壤还没有解冻的时候颁布措施,能够为尽快调动资金和技术应对旱情赢得时间条件,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李国祥说,近些年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虽然较高,但由于抗灾设施薄弱,农民抗灾积极性较低,这次国家新出台抗旱浇水补助、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有利于增强地方和农民的抗灾积极性,有助于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也会对粮食生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位专家均认为,今年的粮食扶持政策较前两年愈发成熟,在当前不利形势下,国务院出台扶持政策非常及时,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将有助于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变“灾后补”为“灾前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少灾害损失,战胜困难,夺取今年粮食的大丰收。
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对于今年的粮价,李国祥认为,在政府高度重视、稳定物价的背景下,依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这透露出强烈的经济信号:国家不会通过打压原粮收购价来稳定物价。他认为,由于我国有大量粮食库存,加上抗灾成效显现,预计今年我国粮价即便上涨也应该是温和的,不会发生剧烈上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认为,“国十条”的实施将对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家之所以将粮食问题提高到宏观经济的层面,是因为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刚性需求,应视作准公共产品,粮食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必然会影响到全体国民,影响到宏观经济。如果粮价稳不住,所有物价都要随之波动,因此“国十条”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拳头。
不过,对于投资客借旱灾炒作粮价还是应当提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由于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必须加强监管,防止炒家拿旱灾当题材,在期货市场大肆炒作,带动现货市场跟涨,从而放大灾害的减产预期,加剧粮价波动。
张晓山认为,因为成本上升,需求加大,粮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它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粮食涨价的时候,应该照顾到一些低收入人能不能买得起的情况,因为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补助,实施政策调剂和配套措施,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吃饭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此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