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1日电 (杨威) 由于受到最近北方旱情的影响,有“百价之基”的粮食价格,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出台,在力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也意图抑制日益高涨的通胀预期。
降雪缓和旱情作用有限 抗旱形式仍严峻
9日至10日,中国北方地区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降雪。但农业专家表示,此次降水对缓和旱情作用有限。因为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2.4%。
截至8日统计,中国作物受旱面积1.12亿亩,比一周前增加了3400多万亩;有272万人、2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自2010年9月23日以来,山东全省除半岛以外有130多天无有效降水,全省气象干旱程度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一遇。
进入2月份,前期受旱的冬麦区仍无有效降水,气温明显回升,耕地土壤失墒加剧。9日,中国国家防总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旱区各地和有关部门也启动了应急响应。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目前受旱的1.1亿亩冬小麦中,约有2000多万亩无灌溉条件。若持续无有效降雨,冬麦区旱情可能迅速发展,抗旱形势严峻。
严重的旱情,以及物价压力倍增的背景下,是国家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129亿元资金投入 政策“组合拳”瞄准粮食稳定增产
2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粮食生产形势,出台的十项“保粮”措施。会议指出,保持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人士表示,从扩大抗旱补助,到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表明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物价的着力点,已从此前单纯北方小麦产区的抗旱,扩大到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扶持,实现了从“单纯抗旱”到“综合促粮”的转变。
同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强调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保粮措施。通知指出,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1年最低收购价水平。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 元。
2月10日,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表示,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总体是好的,供求平衡,但北方冬小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直接威胁。
温家宝在会上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会议提出五大措施全面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包括近期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此外,对于大旱治理,中央今年年初就已经大力整治,并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瞄准”了水利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29日正式发布的2011年“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10年总计投入将达到4万亿元。
分析认为,去年春季中国东南地区的旱灾使农业损失严重,今年北方又遭遇大旱,这暴露了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也充分说明中央“一号文件”侧重水利建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粮价推涨通胀预期 1月份CPI或突破5%
近一段时期全球天气异常,对全年通胀压力不容忽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
而在中国,粮食被视为“百价之基”。由于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持续干旱已对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产品(17.85,-0.07,-0.39%)价格继续上涨预期增加,推涨了通胀预期。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1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数据显示,29种食品价格除个别品种略有下降外,绝大多数品种价格继续上涨,蔬菜价格涨速很快,其中黄瓜当期涨幅高达28.2%。
此外,2月9日,前期走势相对温和的小麦期货一举迈入3000时代。有关国际组织发表预警称,中国干旱可能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冲击。
据多家分析机构预测,今年1月份CPI可能达到5.2%-5.5%,将再度创出本轮物价上涨的新高。
不过,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央行选择在农历新年刚过这一节点加息、出台十大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宣布恢复央行票据发行,中国政府正在打响控通胀“攻坚战”,显示防控通胀的决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今年1、2月份很有可能是全年物价的高点,相应的货币政策等调控力度将是全年最严厉的时期。目前全球面临的是发达国家通缩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并存的经济格局,中国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能的风险,与历史上的高通胀时期相比尚未形成全面高通胀的现实,仍处于可控的范围内。